
之前听同事说,也在平台刷到过“鸡排哥”,整体观感怎么说形容呢,确实是很接地气的火——普通人的踏实、真诚和善良。
但据天眼查信息赫然显示,景德镇市珠山区李俊永餐饮管理工作室(个体工商户)已于2025年9月30日正式注册成立,经营范围涵盖餐饮管理和食品销售。
10月9日,休息未出摊的“鸡排哥”突然开启直播,瞬间9万名网友涌入直播间,直播点赞超过300万。
从6元鸡排摊到商业工作室,再到直播,“鸡排哥”尚未开展明确的直播带货行为,但显现代货的前期布局已完成。
或许鸡排哥们早就已经步入网红魔咒了。
流量风口下的复制:“鸡排哥”的“拉面哥式” 转身
景德镇街头的油锅尚未冷却,“鸡排哥” 的人生已完成从摊贩到流量主角的转变,在短视频平台上铺天盖地的短视频镜头里,他挥勺翻炸鸡排的利落身影、对顾客的热情吆喝,并在短视频平台算法的助推下形成病毒式传播,单日直播间峰值突破十万加。目前,“”鸡排哥”在流量尚未完全退热时,迅速借关注热度注册公司和开通直播,其行为已经已清晰勾勒出他的商业化路径 —— 直播+带货,与4年前山东 “拉面哥” 凭借三元拉面爆火后迅速布局公司化运营的轨迹惊人重合。
这种路径复制并非偶然,短视频平台的普及早已打破传统成名壁垒,从 “挖呀挖” 黄老师到南京手冲咖啡韩阿姨,再到理发师晓华,普通人只需一个真实瞬间就能被流量砸中,但流量的保鲜期正在不断缩短,往往热度衰退周期已压缩至数月甚至数周。在 “火得快凉得更快” 的定律面前,注册公司固化流量资产、开启直播实现即时变现,成为鸡排哥们的本能选择,正如网友所言:“一块鸡排净赚 3.4 元,忙到虚脱日入不过千元;而直播打赏单场就能突破数十万,带货更是经济利益的空间巨大。”
趋同、单一的背后:流量变现的 “路径锁定” 困境
“鸡排哥们” 集体奔向直播带货,本质是普通人在流量游戏中陷入的 “路径锁定”。这种锁定源于三重现实推力:
平台生态的无形引导是首要因素。短视频平台早已完成 “内容-流量-电商” 的闭环搭建,从流量倾斜到工具支持,均对直播带货给予政策倾斜。当鸡排哥们开启直播时,平台自动推送的 “带货功能开通指引”“供应链对接入口”,规划出了清晰的商业化流程。这种生态设计下,内容创作反而直接沦为带货的前置环节
素人竞争力的天然局限加剧了路径单一化。普通素人走红多依赖 “原生态人设”,如鸡排哥的 “市井热情”、拉面哥的 “物价坚守”,但这类特质缺乏持续创作的延展性。贵州大学的研究显示,草根主播普遍面临 “无专业培训、无优质供应链、无品牌信任背书” 的困境,当热度消退,既无法像专业内容创作者那样产出深度作品,又缺乏其他商业化技能,只能选择门槛最低的直播带货。
行业成熟度与风险成本的双重挤压更让选择收窄。如今直播电商已进入规范化阶段,品牌合作更倾向有公司资质的主体,这促使鸡排哥必须完成从 “个人” 到 “企业” 的身份转变。而此前 “反诈老陈” 辞职带货失败、桃子老师直播月入千元遭网暴的案例,又警示着素人不敢轻易尝试带货之外的路径 —— 毕竟在流量保质期内,带货是风险最低、见效最快的选择。
鸡排哥门的流量变现的破局可能
“直播带货是普通人流量的唯一终点吗?” 手工耿的实践给出了否定答案。这位拥有两千万粉丝的网红拒绝常规带货,转而通过售卖原创手工制品、承接创意广告实现变现,既维持了 “发明达人” 的人设一致性,又达成了财富自由。他的案例揭示了破局的核心:将流量锚定在独特价值上,而非依附于短期热度。
对于鸡排哥这类素人而言,破局未必需要放弃带货,而是要重构 “内容 - 商业” 的关系。景德镇的陶瓷文化、鸡排的独家配方(景德镇特色调料),都可成为差异化内容的素材,将单纯的商品销售转化为 “市井文化 + 特色产品” 的复合体验,让流量与文旅充分融合,进而将鸡排哥门转化为长期口碑。
流量的终点应是价值的起点
从拉面哥到鸡排哥,普通人的流量故事不断重复着相似的开篇,却未必只能走向相同的结局。直播带货本身并非 “流量陷阱”,真正的困境在于素人将其视为 “唯一选项” 时的急功近利 —— 正如 “挖呀挖” 黄老师因带货失粉百万的教训所示,当商业化撕裂了最初的人设的共鸣,流量就会加速消散。
短视频时代给了普通人被看见的机会,这份流量的终点,不该是仓促变现后的沉寂,而应是找到自身独特价值后的长久生长。鸡排哥的公司执照已经签发,直播镜头也已对准货架,但他真正的考验,或许是能否在油锅的烟火气与直播间的叫卖声中,守住那份让他被记住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