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培育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外语人才

转自:中国改革报

□韦小燕

在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即将于2025年12月18日启动的背景下,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在地情怀的新质外语人才,成为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迫切需求。本文立足自贸港建设实际,针对当前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结构性失衡与数字化滞后等问题,提出以政策引领、技术创新、在地化融合与国际延伸构建“四维一体”培养体系,为锻造符合自贸港战略定位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提供路径参考。

以政策为引领锚定人才培养战略方向

新质外语人才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基础性战略资源,肩负着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服务跨境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2025年6月实施的《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构建了“引育用留”全链条保障体系,其第二章第八条明确实施“四方之才”汇聚计划,为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遵循。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要求建设“人工智能+X”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为外语人才培养注入数字化动能;出台的《海南省全面提升公民外语水平行动方案》,持续推进多语种人才储备工作。目前,已编辑出版《日语300句》《俄语300句》等实用读本。海南自贸港建设已进入成型起势、即将全岛封关运作的新阶段,国际交流、跨境贸易等领域对“外语+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进一步凸显新质外语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与战略意义。

以问题为导向破解培养体系现实瓶颈

当前,外语人才培养体系仍面临结构性失衡、数字化滞后、在地化薄弱等现实瓶颈。传统培养模式侧重语言技能训练,旅游行业亟需的“外语+跨境电商”“外语+国际会展”人才相关课程占比明显不足;教学方式仍以“教师主讲+纸质教材”为主,AI翻译技术、虚拟仿真实训等应用不足;对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南海海洋文化等本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薄弱,学生参与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等国际活动时常出现“语言流利但文化阐释缺位”问题。

结合自贸港建设需求与技术变革趋势,新质外语人才需融合数字化素养、国际化视野、复合型能力与在地化情怀四大核心特质。这类人才一要掌握AI翻译工具、跨境数据处理等数字化技能;二要具备国际化视野,通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与国际商事法律;三要构建“外语+专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四要厚植在地化情怀,依托“公共外交+”实践育人平台。

以创新为驱动构建“四维一体”培养体系

培养新质外语人才需构建“四维一体”路径体系。要以政策为引领,建立需求导向、产教融合、评价激励3项机制,依托已成立的海南省国际智能语言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高校与企业资源共建实训基地;以技术赋能,推广“AI智能评价助教”“虚拟仿真口译实训”等技术,开发涵盖多领域高频词汇的“海南自贸港多语种语料库”;以在地化为根基,深入开展田野调查,重构课程体系;以国际化为延伸,深化与海外院校合作,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资格互认等。

海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服务学院系统构建在地化课程体系,开设“黎族文化与翻译”“南海区域国家语言与文化研究”等课程,组织学生深入黎族村寨开展田野调查,系统挖掘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南海海洋文化等本土文化符号,完成《黎族民间故事选译》多语种出版。成果被纳入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文本,应用于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中心“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展”等官方外宣项目,并直接服务博鳌亚洲论坛、消博会等国际活动的文化阐释需求。

以实践为抓手助力封关运作人才储备

2025年全岛封关后,新质外语人才培养需进一步聚焦“二线管住”相关外语服务,培养“外语+海关实务”专项人才;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在沿线国家设立“海南语言服务中心”;依托海南生态软件园培育AI翻译、多语种大模型等新业态,力争语言服务产业规模实现突破。唯有如此,才能锻造出“懂语言、通专业、善传播、接地气”的人才队伍,为海南打造“中国对外开放重要门户”提供坚实支撑。

海南省国际智能语言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由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福州译国译民集团等单位组建,将推动形成人工智能技术与语言服务产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共同体通过“人才共培、教材共建、科研共创”机制,提升学生智能翻译技术应用能力,直接服务自贸港国际传播战略需求。

[作者系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本文系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校级研究课题“教育技术深度融合背景下教师效能提升与持续专业发展策略研究”(Hw-yFL+2024-0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