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正式打响!大陆终于决定对台“下狠手”了!外媒:台积电这回插翅难逃! 台积电的处境,最近真是让人揪心,说白了,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企业经营问题,背后全是大国角力,台积电成了夹在中间的“超级棋子”。现在整个台海半导体圈的紧张气氛,说到底,还是中美博弈在推波助澜。 台积电 2025 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数据看得人倒吸一口凉气,大陆市场营收占比从去年同期的 23% 直接腰斩到 9%,订单流失的速度远超预期。 这背后是大陆合规审查的层层收紧,从 14 纳米到 16 纳米的制程限制不断加码,再加上 “白名单工厂” 制度的推行,等于直接给台积电的大陆业务套上了紧箍咒。想继续进入大陆市场,就得按新规矩出牌,而规则制定者早已不是它自己。 更致命的打击藏在产业链的源头。台积电 3 纳米芯片生产线需要的钕、镝等重稀土,九成以上都来自大陆,光刻机磁性组件、封装材料等关键环节对大陆稀土的依赖度更是超过 90%。 2025 年 10 月大陆出台的新规,把含中国稀土成分超 0.1% 的产品再出口都纳入审批,14 纳米以下芯片用的稀土材料更是管控重中之重。外媒很快爆出,台积电美国亚利桑那工厂的稀土库存只够维持 30 天,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得让人窒息。 与此同时,ECFA 框架下的关税优惠调整精准击中了台湾产业软肋。2024 年大陆先暂停 12 项石化产品关税优惠,紧接着又中止 134 项产品的减让,涵盖润滑油、钢铁制品等多个品类,年输大陆金额约 98 亿美元的产品税负增加超 10 亿美元。 岛内纺织业首当其冲,多家工厂开工率从 80% 骤降至 50%,而这只是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张,半导体产业的连锁反应很快显现。 台积电试图赴美建厂避险,却掉进了更深的泥潭。2020 年宣布的 120 亿美元投资,在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下一路飙升到 1650 亿美元,要建 3 座晶圆厂、2 座封装厂和 1 座研发中心。 可美国工厂每片晶圆成本比台湾高出 30%,就算拿补贴差距仍有 10%,更别提补贴协议还没最终敲定,资金到位全看美国脸色。为表 “诚意”,台积电甚至把成立 37 年来的首次董事会搬到美国开,却还是没能换来预期的待遇,反而被拖进高成本、低效率的漩涡。 大陆这边的国产替代进程正在加速。五年前还在追赶 14 纳米的国产芯片,如今已在 3 纳米、AI 芯片领域和台积电短兵相接。 中芯国际 2025 年的 14 纳米订单增长 30%,产能份额从 5% 提升到 8%,华为、比亚迪等核心订单的流向悄然改变。 海关总署调整的芯片原产地规则更显策略,台湾晶圆厂产品因 “中国一部分” 的属性豁免惩罚性关税,既巩固了主权立场,又给本土企业创造了机会,英特尔等美企反倒被架在了高成本的火上烤。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的话点透了关键,半导体产业本可通过两岸合作更好发展,如今却被民进党当局当作政治筹码不断 “献祭”。台积电的困境正是这种短视策略的代价,一边被美国逼着 “掏空台湾” 转移技术,一边又失去了大陆市场的支撑,两头为难。 现在台积电的日子越来越难,美国工厂建设拖沓、技术骨干流失,台湾本土产能又受限于资源管控,曾经的行业神话正在被现实磋磨。外媒说它 “插翅难逃” 并非夸张,这场博弈的结局早已写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里。 台积电在中美这场芯片博弈中,充其量也就是个冲锋在前的小卒;等到台湾统一了,台积电就像秋天的蚂蚱一样没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