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亲华的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说,“中国的国力与美国不相上下,但如果中国孤军作战,独自对付美国还是不太明智,中国需要和日本和韩国合作,一起对付美国”。 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世界和平论坛上,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说出了一番让全场瞬间安静的话: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单边施压,中国不应独自应对美国,日本和韩国也不应继续盲目追随,中日韩三国需要携手合作。 熟悉鸠山由纪夫的人都知道,他一直对中美对抗的态势持警惕态度,此前就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亮明立场。就在不久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鼓吹 “台湾有事” 时日本可动用集体自卫权,鸠山立刻在社交媒体发文驳斥,明确强调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日本不应干涉中国内政”。 这种一贯的立场,让他此次关于中日韩合作的言论显得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区域局势的长期观察。他看得很清楚,美国近年在亚太的动作不断,一边通过安全条约绑定日韩,一边用贸易手段施压,这种 “又拉又打” 的策略,其实让日韩也倍感压力。 鸠山提到的 “中国国力与美国不相上下”,并非空穴来风。从经济总量看,中国早已稳居世界第二,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当作最大贸易伙伴,这是美国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地缘博弈中,单一国家的实力再强,也难敌集团化的制衡。 美国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不断推动亚太 “两个集团化” 趋势,试图调动盟友力量对华竞争。而中日韩三国恰好处于这个博弈的核心地带,任何一方被单独推向对抗前沿,都可能陷入被动。 更现实的是,中日韩三国早已被紧密的经济纽带绑在一起,这正是合作的底气所在。作为地缘近邻,三国在产业链上的互补性强到难以分割。 日本的高端制造技术、韩国的半导体产业、中国的庞大市场和完整工业体系,构成了东北亚制造业的黄金三角。即便在政治氛围紧张的年份,三国贸易额也从未大幅下滑,RCEP 生效后,区域内经贸规则的整合更是让这种联系变得更紧密。 美国显然不想看到这种整合,特朗普政府时期就曾挥舞关税大棒,对日韩进口汽车征收 25% 的高额关税,即便日本承诺购买更多美国液化天然气、提升对美投资,也没能换来关税豁免。 韩国的处境更微妙,被美国列入 “敏感国家名单” 后,高新技术领域合作都面临限制,而且还是通过非正式渠道才得知这一消息。这种被随意拿捏的经历,让日韩对美国的 “盟友可靠性” 打上了问号。 美国的压力反而成了中日韩走近的催化剂。去年以来,三国关系明显回暖,从外长会到经贸部长会,高级别磋商频次不断增加,最近一次经贸部长会更是在美国关税生效前夕紧急召开,重点讨论自贸协定谈判和供应链稳定问题。 这背后正是三国的共识:在全球经济碎片化、供应链分叉加剧的当下,单打独斗根本无法抵御外部冲击。就像博鳌论坛上有学者指出的,美国与日韩的安全条约根本不足以维持区域稳定,真正的稳定还要靠本地国家的合作。 不过,合作的道路显然不会一帆风顺。历史遗留问题、美国的从中作梗,都是摆在三国面前的障碍。但鸠山由纪夫的话点出了关键:与其在对抗中消耗,不如在合作中求存。 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就曾算过一笔账,三国加上东盟,构成了亚洲经济的核心引擎,只要能强化互信、搭建稳定的对话机制,完全有能力塑造更有利的区域秩序。毕竟对三国来说,被美国当作博弈棋子,远不如联手掌握主动权来得划算。 鸠山由纪夫的提议,与其说是一种策略建议,不如说是对东北亚现实的清醒认知。在国力对比悄然变化的今天,合作早已不是 “选择题”,而是关乎区域未来的 “必答题”。 信源: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