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可真够膈应人的。双十一刚过,有网友买三只松鼠的坚果想退货,结果在填信息时发现,商家默认的收件人名字居然是“退货鼠服务协”。 “退货鼠”?稍微一念,这谐音不就是“退货死”吗?好家伙,我就是正常行使退货权利,怎么还被你暗戳戳咒上了?这操作真让人火大。 帖子一发出来,直接炸锅了。好多人都说自己也碰到过,之前联系客服就看到过这个“退货鼠”的署名,当时没细想,现在一琢磨,心里特别不舒服。大家普遍觉得,退货是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你用这种阴阳怪气的谐音梗,实在太小家子气了。还有人顺便吐槽他们家那个喊顾客“主人”的企业文化,说进去买个零食尴尬得脚趾抠地,像是被迫参与了一场角色扮演。 眼看事情闹大了,三只松鼠客服赶紧出来解释,说这是“企业文化”,员工都用带“鼠”字的花名,“退货鼠”只是负责退货同事的昵称,没别的意思,还道了个歉。 但这解释根本没人买账。你搞企业文化没问题,但取名字的时候不过脑子吗?“退货鼠”这么明显的负面谐音,就完全没想到会让消费者感觉被冒犯?这到底是拉近距离,还是纯粹给自己添堵? 说实话,三只松鼠在这类问题上翻车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之前就有客服阴阳怪气地对顾客说“你厉害你可真厉害呢”;再往前,还有快递箱里发现活仓鼠、被骂上热搜的“眯眯眼”广告、甚至产品里吃出各种异物……这一桩桩一件件,说到底,就是没把消费者的体验和感受真正当回事。 总觉得自己弄点“可爱”的人设、搞点“创新”的互动就是企业文化了,一出事就机械地说句“抱歉”“会反馈”,企图蒙混过关。可消费者要的不是敷衍,是实实在在的尊重。 一个卖零食的,核心是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到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结果在最基本的态度上翻了船,真是本末倒置。这次“退货鼠”事件,再次给所有品牌提了个醒:别光顾着自嗨,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想,比什么创意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