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几万中国人去非洲,为何去了就不想回来?非洲姑娘说出原因。据说,每年都有好几万中国人去往非洲,其中还有不少人去了就不愿意回来了,为什么会这样,非洲姑娘有话要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中非合作这些年走得稳当实诚,自“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提出,就拉开了两国携手发展的序幕。到2023年,中非贸易额超过2800亿美元,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400亿美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实打实的项目落地,推动大批中国人赴非务工经商。权威报告显示,中国在非洲的务工人员和商人总数已超百万,每年流动人口达数万,主要投身基建、农业和贸易领域。 拿肯尼亚的蒙内铁路来说,2017年5月31日正式通车,由中国路桥公司承建,全长480公里。这条线路直接缩短了内罗毕到蒙巴萨的运输时间,从十多小时压缩到四个小时,极大便利了货物周转和人员流动。沿线工业园区随之兴起,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入驻,带动当地就业超3万人。类似地,埃塞俄比亚的阿达玛风电场,一期2015年5月启动,二期2018年5月完成移交,中国电建集团总承包,装机容量204兆瓦,不仅满足本地用电,还向周边国家输出电力,缓解了非洲电力短缺的顽疾。 这些基建项目像血脉一样,注入中非经济活力。公路网四通八达,医院设备先进,学校硬件齐备。非洲多国城市如今超市林立,外卖服务普及,生活便利程度不输国内二三线城市。中国人去非洲,多是为合作而来,携技术、资金融入当地发展。2023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落地,更多项目启动,涵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领域,进一步拉动中国人赴非人数。 机会在这里多得抓不住手,中国人留下的原因,就藏在这些实惠里。农业领域,湖南人到坦桑尼亚租地种菜,土地租金低廉,一亩地一年成本远低于国内。他们种植黄瓜、番茄,供应中资企业食堂、当地超市和酒店,一年收入轻松翻两三倍。贸易生意更红火,把中国小家电、太阳能灯运过去,非洲乡村电力不稳,这些产品热销;反过来,咖啡豆、腰果运回国内,搭上进口热潮,利润空间大开。 生活节奏也舒坦许多。中资企业建的生活区有食堂、超市、健身设施,家乡菜随时能吃到。租房成本低,在尼日利亚拉各斯,一栋带院子的两层小楼月租远低于上海单间,还能雇保姆帮忙家务。不用挤地铁,不用熬夜加班,日子过得从容。非洲人待中国人实诚,尤其姑娘们,常说中国人不摆谱,乐于传授技能。 乌干达姑娘玛利亚的经历,就典型。她2019年加入中资服装加工厂,本在市场摆摊卖布料,收入勉强维持。后来,中国老板教她看订单、管生产,她从基础学起,逐步独立接政府校服单子。月薪涨了好几倍,她逢人就说,中国人真心帮大家学本事,不是只顾自己赚钱。这话道出不少非洲女性的心声,中资企业雇佣本地工人超80%,培训机制完善,推动妇女就业率上升。 尊重是另一大磁石。中国人不像有些西方人那样高高在上,住别墅区与当地隔绝。中国伙伴融入社区,参加丰收节,吃玉米饭,学当地风俗。BBC报道显示,中资投资客观上提升了非洲妇女地位,辐射周边地区。姑娘们觉得,跟中国人合作,能看到实打实的进步。 未来,风电场多建几处,铁路再延伸几段,更多人从中受益。青年携手创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MCN双量进阶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