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黑龙江一大妈23年前承包了360亩地,种了3万棵杨树,去年树长到粗20到40厘米

黑龙江一大妈23年前承包了360亩地,种了3万棵杨树,去年树长到粗20到40厘米粗细,大妈准备砍了卖钱,却被告知杨树林已经纳入保护区,禁止砍伐,也没有任何赔偿……   2024 年夏,黑龙江富海镇的杨树林里蝉鸣阵阵。   王大妈蹲在一棵 40 厘米粗的杨树下,手掌贴着凉凉的树干,眼泪往下掉。   这树是她 2002 年亲手栽的,如今能卖钱了,却被告知砍不得。   身后 360 亩林子里,3 万棵树随风晃,像在替她叹着气。   2002 年春天,镇政府的人踩着泥泞路找到王大妈家。   “河套那片荒地,你承包下来种树吧,退耕还林有政策支持。”   领导说第一年树苗政府出,以后成材了,批了就能砍了换钱。   王大妈当时 50 岁,想着给老了留条后路,当场就应了。   签合同那天,大队会计还特意在 “退耕还草(林)” 字样下画了横线。   从那以后,王大妈的日子就扎在了林子里。   每天天不亮就挎着水壶去巡林,看见枯苗就赶紧补栽。   第一年政府给的杨树苗活了八成,剩下的缺口她自掏腰包买苗。   有年夏天闹干旱,她凌晨两点就推着水车去浇水,晒得脱了层皮。   儿子结婚那年,她把 55.5 亩林子分给他,说 “也算给你留份家业”。   2010 年,女儿张丽出嫁,王大妈又把 305.5 亩林子过户给女儿。   过户时去镇里办手续,工作人员还夸她:“这林子管得好,以后准值钱。”   那些年,王大妈每年都要在林子里忙七八个月,手上磨出厚厚的茧。   2020 年,她去镇林业站问过采伐的事,对方说 “再等两年,树更成材”。   她记着这话,特意在日历上圈了 2024 年,盼着能卖树养老。   2024 年 3 月,王大妈揣着合同去镇林业站申请采伐。   工作人员翻了翻文件,抬头说:“你这林子划入自然保护区了,不能砍。”   王大妈愣了半天,追问:“划入保护区,总得给补偿吧?”对方让她找县林草局,说这事得上级定。   她当天就坐班车去了县里,可答案比她想的还糟。   县林草局的人拿着合同看了半天,说:“你这不是退耕还林地。”   王大妈急了,指着 “退耕还草(林)” 的字:“这不是写着吗?”对方解释,县里 2003 年才正式启动退耕还林,她 2002 年的算 “三北” 工程。   “‘三北’工程没退耕还林的补贴,你这情况没补偿依据。”   张丽不服,回家翻出 2013 年县里的档案,上面写着 2002 年有退耕还林试点。   4 月,母女俩又去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我们这儿没规定,林地划入保护区要给补偿。” 工作人员明确说。   张丽拿出母亲当年补苗的收据、巡林的记录:“22 年的心血,不能白干啊!” 对方让她们找信访部门,说这得协调多个部门解决。   从那天起,张丽就成了信访局的常客,每次都带着一摞材料。   2024 年下半年,母女俩跑了镇、县、市三级部门。   有次在市林草局,一位老科长私下跟她们说:“这是历史遗留问题,难。”   王大妈的身体越来越差,冬天犯了关节炎,连炕都下不去。   张丽只能自己跑,有次为了等一个回复,在信访局门口冻了俩小时。   年底时,镇政府来人说 “会向上反映”,但没给任何书面承诺。   2025 年春天,王大妈能下床了,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林子。   她拄着拐杖,在张丽搀扶下走了半里地,就喘得不行。   看着绿油油的杨树,她跟女儿说:“哪怕给点补苗的钱,我也认了。”   3 月,县林草局给了书面回复,还是 “无补偿政策依据”。   张丽把回复单夹在合同里,纸都被她攥得发皱。   如今,王大妈每天都坐在炕头翻那份 2002 年的合同。   合同上的字迹淡了些,她就用放大镜看 “2027 年到期” 那行字。   张丽还在跑维权的事,每周都给信访局打一次电话。   林子里的杨树又粗了一圈,风一吹,叶子沙沙响。   王大妈常说:“等合同到期了,这些树还能是我的不?”这话问了别人,也问了自己,至今没个答案。     信源:农户23年前响应号召种下300亩杨树,成材后发现被纳入保护区禁止采伐,官方回应 2025-11-11 14:14·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评论列表

JaY
JaY 1
2025-11-14 16:34
按合同办事,不能让老百姓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