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

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犯了难,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说:“周总理的字苍劲雄伟,刚劲有力,有如颜碑,风格端庄凝重,可以问问周总理”。 如果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作新中国的第一块“国家名片”,那么它的诞生过程几乎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纪录片。 很多人只看到它现在庄严肃立在天安门广场,却不知道,它从第一锹土到最后一笔碑文,每一步都凝着国家最高规格的认真。 故事得从1949年9月30日说起,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前一天,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奠基仪式。 毛泽东亲手铲下第一锹土,周恩来当场讲明建碑的初衷,纪念牺牲的英雄,更是告诉活着的人要继续前行。 那一天,这座碑注定不只是石头,它承载的是新中国的精神底色,纪念碑工程启动后,最重要的设计任务落在了梁思成和林徽因身上。 两人给出的方案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基调,不炫耀、不花哨,必须挺拔庄重,有中国文化的根脉。 林徽因几乎是“吹毛求疵”,设计稿里只要出现一点外来的象征元素,她都要求重来,哪怕是一朵木棉花,她都坚持不能用,因为纪念碑必须纯粹、必须正统。 等到1955年夏天,碑身主体建好了,真正的难题来了,背面那篇浓缩百年革命史的碑文,到底让谁来写?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法,而是要写进历史的字,彭真市长第一个表示,书写者必须得经历过革命、懂得碑文真正的分量。 他想到的,就是周恩来的字,不华丽、但沉稳有力,看着就像能扛住风雨,毛泽东听了也赞成,他说周恩来的字“站得住”,稳而不飘。 两人是革命路上的并肩战友,他们都知道这篇碑文不是写给当下,而是写给百年之后的人看的。 但被点名的周恩来第一反应竟然是拒绝,他说自己的字太规矩、没灵气,怕“不够好看”,彭真却坚持:纪念碑不需要花哨,越稳重越能压住那个时代的重量,周恩来这才接下任务。 接下来三年的故事,可以说是“严到不能再严”,无论是在北京办公还是北戴河休息,他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练字。 短短150字的碑文,他写了四十多遍,废稿摞起来半尺厚。每一个字,他都掂量半天:横要不要再直一点?钩是不是太重?两个字挨得会不会太紧?甚至还拿尺子量角度。 他常说:“这是替无数英雄写字,绝不能马虎”,另一边,毛泽东也在为碑正面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字。 他写了好几遍才定稿,毛泽东的字气势大、浑厚奔放,周恩来的楷书稳健凝重,两种笔意,一个代表坚定信念,一个象征沉稳担当,合在一起,就是纪念碑最核心的灵魂。 周恩来写完后,还特地把手稿拿去给雕塑家刘开渠看,语气里满是谦虚:“不合适我可以重写”,结果刘开渠看完直接惊住,说这是“浑厚、严谨、有气度”的作品,完全配得上这座国家级丰碑。 之后的刻碑同样谨慎。规定毛泽东的字用阴文尖底,周恩来的碑文用阴文圆底,为了让字迹百年不褪色,镏金用去了130多两黄金。 工匠们天天站在高空里刻字,不准有一丝偏差,把每一笔都刻得像在写给历史,1958年5月1日,纪念碑正式向公众亮相。 五十万群众在阳光下看到金灿灿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再转到背面,是周恩来稳若磐石的字迹。 那一刻,这座被称为“双绝碑”的建筑,真正成为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它不是一块石碑,而是一种精神,被写进了时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