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两颗原子弹落下后,日本不愿投降,并坚信美国人没有第三颗原子弹,可后来美国的一个举动,吓得日方赶紧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国的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盘旋,广岛上的居民一点都不在意,有的还朝飞机挥挥手,有些不屑的味道。他们认为飞机过境,最多不就是天上会撒下像雪花一样飘飞的传单,不可能会有炸弹,所以连躲进防空洞的想法都没有。 要搞懂日本的迷之自信,得先看他们当时的盘算。7 月 16 日美国在新墨西哥试爆首颗原子弹的消息,其实通过间谍渠道漏到了日本手里,只是爆炸威力被严重低估。 8 月 6 日 “小男孩” 炸毁广岛,8 月 9 日 “胖子” 毁灭长崎,短短三天两颗核弹落地,日本军方反而算出了 “破绽”:他们知道美国为曼哈顿计划砸了 20 亿美元,召集上万科学家,花了三年才造出三颗,试爆用了一颗,投了两颗,库存必然告急。 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甚至在会议上断言 “美国至少要等半年才能造出下一颗,我们有足够时间本土决战”。 当时的日本确实在做困兽之斗。本土已经集结了 700 万陆军,连中学生都被编入 “国民义勇队”,准备用 “玉碎战术” 对抗登陆。 他们赌的是美国会忌惮登陆伤亡 —— 后来解密的资料显示,美军确实估算过登陆九州将付出几十万士兵伤亡的代价,这让日本更坚信能靠 “惨胜” 逼美国谈条件。8 月 10 日,日本甚至只肯提出 “有条件投降”,要求保留天皇制度和部分主权,对盟军的无条件投降要求置之不理。 真正打破僵局的,是美军在天宁岛的一个公开动作。这座位于西太平洋的小岛,当时是美军 B-29 轰炸机的核心基地,轰炸广岛和长崎的战机都是从这里起飞的。 就在日本拒绝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美军突然对外披露:天宁岛的机场跑道正在连夜扩建,网格化的停机坪上,数十架 B-29 轰炸机整齐排列,机腹下的神秘吊舱隐约可见,更关键的是,新的燃料储存库和弹药掩体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型。 这一幕通过中立国记者的镜头传到东京,日本军方的淡定瞬间崩塌。他们太清楚天宁岛的战略意义 —— 这里距离日本本土仅 3000 公里,是理想的核打击出发地。 更让他们恐慌的是美军的产能展示:如果真如日方猜测 “只剩零颗核弹”,根本没必要急着扩建机场、增配机组。日本情报部门紧急核查,发现美军在天宁岛的轰炸机数量已从之前的几十架增至两百多架,而且每架都具备搭载核弹的能力。 更致命的是,他们摸到了曼哈顿计划的冰山一角。之前被忽略的细节突然串联起来:美国为这个计划投入的资金相当于现在的 260 亿美元,动员了 13 万人参与,这样的规模绝不可能只造三颗核弹。 8 月 13 日,美军又放出消息,称 “下一颗原子弹已准备就绪”,虽然没说具体投放时间,但天宁岛机场上昼夜不停的战机起降训练,比任何警告都更有威慑力。 日本高层的心理防线彻底垮了。他们意识到,美国不是 “弹尽粮绝”,而是在刻意控制节奏,一旦机场扩建完成,后续核弹可能会像雨点一样落下。 8 月 14 日的御前会议上,天皇裕仁终于松口,他拿着天宁岛机场的照片说 “再抵抗只会让国民灭绝”。第二天,日本通过广播播出《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比最初计划的 “本土决战” 提前了整整三个月。 后来解密的档案显示,美国当时确实只剩三颗原子弹的核心材料,但天宁岛的扩建和战机部署是精心设计的 “心理战”。那些 B-29 里大部分没装核弹,却成功让日本误判了美军的储备量。这场没有投出的 “第三颗原子弹”,最终比真弹更精准地击中了日本的软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