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表示:在美国所有华人精英,不管你第一代有多牛,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大学教授,不出两代,你的孩子大概率会变回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一个打工仔,这究竟是为什么? 美国华人圈这现象太耐人寻味了! 第一代移民拼尽全力挤入精英圈,子女却大多回归普通中产,这落差到底为啥? 先说说第一代华人的奋斗有多狠。 上世纪 80、90 年代赴美的留学生,基本都是万里挑一的学霸。 数据显示,1990 到 2005 年,中国留学生拿 STEM 博士学位的比例高达 42%。 比其他任何族裔都多,妥妥的 “卷王” 代名词。 河南的王工程师回忆,1998 年到硅谷,同时打三份工。 晚上直接睡实验室,三年就拿下第一个专利,这拼劲谁看了不佩服? 就这么咬牙干,第一代华人硬生生闯出名堂。 皮尤研究中心说,他们的家庭收入中位数,比全美平均高 30%。 可到了第二代,画风完全变了。 加州大学调查发现,华裔教授的孩子,选医生、律师、工程师的不足 40%。 更多人跑去做艺术、教育、社会服务,远离了父辈的高薪赛道。 谷歌高级工程师李先生就吐槽,儿子伯克利计算机系毕业。 放着高薪工作不选,非要去非营利组织,年薪才 8 万美金。 还说 “不想像老爸一样整天对着代码”,让他又无奈又心疼。 为啥会出现这种代际落差?不是孩子不努力,真相很现实。 首先是美国社会的 “隐形门槛”,也就是大家说的 “竹天花板”。 华裔占美国人口 1.5%,但财富 500 强高管里占比还不到 0.3%。 就算孩子再优秀,晋升机会也比本地人少很多,很难复制父辈的成功。 其次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第一代家长眼里,数理成绩、名校录取才是硬通货。 可到了第二代,家长更看重孩子全面发展,不逼着走 “精英路线”。 这样一来,孩子选专业更随心,但往往偏离了传统高收入领域。 还有个关键问题,社会资本没法代代传。 第一代华人靠技术立足,整天埋头搞科研、做项目。 没精力积累人脉网络,到了孩子这辈,职场人脉得从头建。 斯坦福教授都说,这就导致第二代职业发展,少了很多 “捷径”。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是坏事。 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25 岁以上华裔有学士学位的占 54%。 远高于全美 32% 的平均水平,就算是中产,也是优质中产。 一位华人教授说得好:“我女儿只是个小学老师,但她生活充实。” “服务社区,过得开心,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其实这背后,是成功的定义变了。 第一代移民的 “精英梦”,是特殊时代逼出来的生存选择。 而第二代生在优渥环境,更想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这种从 “精英到中产” 的转变,不是衰落,反而是一种成熟。 说明华人社区不再只盯着 “出人头地”,开始接受多元的成功。 毕竟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赛道,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就是最大的赢家。 你觉得这种代际转变是好事吗?如果是你,会支持孩子的选择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 美国移民局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