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软弱愚蠢到什么程度,丹麦已给世人做了最生动的诠释!丹麦全国军队加起来不到2万人,连人家一个师的兵力都不够。空军总共就54架战斗机,还大方地送了6架给乌克兰,剩下的F-35A和F-16还得靠美国提供维护。 丹麦最近在防务上动作频频,又是砸钱又是捐战机,看着挺强硬。 可没人注意到,这背后藏着难掩的尴尬。 它 2025 年专门设了 500 亿丹麦克朗的 “加速基金”,目标是把国防预算提到 GDP 的 3% 以上。 这既是履行北约承诺,也是想快点补齐自己的防务短板。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 丹麦的军事规模在北约里实在不起眼,现役和可动用的兵力都偏少。 空军的机队数量本身就有限,F-35 的交付速度还慢吞吞的。 不少新机至今还在美国的训练基地待着,没真正形成战斗力。 更让人揪心的是,它还向乌克兰捐了 19 架 F-16,首批已经交付。 表面是兑现盟友承诺,实际却直接削弱了自己的可用战力,典型的 “助人自损”。 而且丹麦的武器装备严重依赖外部支持,F-35 和 F-16 的维护、软件还有零件。 大多要靠美国和其他工业供应商,一旦政治关系有波动,实战持续能力就会受影响。 为了应对北极和俄罗斯的威胁,丹麦在防空系统和北极巡逻舰上花了大价钱。 可不同系统的引进、指挥链整合、人员培训还有后勤维护,都得花好几年才能形成真正的战力。 匆忙采购很容易出现系统碎片化、兼容性差的问题,后续的维保开支也会居高不下。 短期把国防支出推到 3% 以上,还会挤压原本发达的福利支出和公共投资。 格陵兰问题更让它两难,美国领导人曾多次表露对格陵兰的兴趣。 丹麦一边要在外交上坚守主权,一边又得在岛上搞基建,让 F-35 等战机能够起降。 这虽然是巩固主权的必要举措,却把大量公共资源转向了军事用途。 长期下来会压缩国内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预算,难免引发政治和社会争论。 丹麦也在尝试扩大征兵规模、延长服役期来补充人力。 但训练周期、专业人才培养和后勤保障,都不是靠钱就能快速解决的。 现在欧洲多国在军工和弹药生产上都出现了供给瓶颈。 丹麦几乎没法独立保障高科技武器的长期弹药和零部件供应,只能长期依赖盟友。 其实丹麦的 “重装热”,更该从高调采购和政治表态转向务实路径。 优先填补可用性差距,把钱花在本土维修能力、弹药库存和指挥通信这些短板上。 然后稳步分期引进并整合防空、海监和后勤系统,留出足够的训练和测试时间。 别搞 “买回来就堆场” 的低效操作,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同时还要让国防开支增长和社会财政长期可持续性挂钩。 别让福利、医疗和教育为短期的防务刺激买单。 说到底,丹麦想当 “北极守门人” 或是可靠的北约小国伙伴。 不能只靠高调采购和盟友的口头支持,必须补上人力、后勤和产业链这三块硬骨头。 只有把能力落到可用、可维护、可持续的层面,才能真正把 “防务投入” 变成实实在在的国防能力。 而不是一场只能自我安慰的政治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