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约定好的清晨,理发师李凡玲带着她的工具箱来到肃州区官北沟社区的“慈善空间”。随着剪刀在她手中翻飞,银发缕缕落下,老人们脸上露出笑容。
“每当我剪完头发取掉围巾的那一刻,看到老人的笑容,就特别开心。”李凡玲说,“比我在店里剪头发收几十块钱更开心。”
在这里,慈善不是少数人的壮举,而是每个人的举手之劳。
几年前,这个位于城乡接合部的社区,面临着大多数新建社区的共性难题:如何将居民紧密联结在一起,用一把“社群钥匙”打开“治理心门”?这成为社区治理的首要课题。
改变的契机出现在2023年底,全国“社区慈善实验”试点项目启动。在市民政部门的积极争取下,官北沟社区被选为首批试点之一,也是西北地区的唯一试点。
但接下来怎么干,要靠自己探索。官北沟社区党委交出的答卷是一个名为祯祥社的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
何为“枢纽”?名义上,它是社区培育的公益服务平台;实际上,它更像一个社区资源的“调度中心”和居民能量的“激活器”。两年里,祯祥社共开展320余场次慈善活动,为辖区1.5万名居民提供服务超2.5万人次。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团队只有4名工作人员。
“很多人问我:4个人怎么服务整个社区?”祯祥社负责人鱼迪笑着说,“其实我们的工作不是做慈善,而是‘织网’。”
她所说的“网”,是一张动态的社区资源网。一头连着“需求库”——通过入户走访、居民议事会收集民生诉求;另一头连着“资源库”——社区里的能工巧匠、爱心商户、热心企业。
“比如,我们发现很多老人有理发需求,而辖区正好有理发师愿意提供志愿服务,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这‘两头’连起来。”鱼迪说,“当这样的连接越来越多,网越织越密,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网”的编织过程颇具匠心。先以“零门槛”公益服务吸引居民,免费理发、健康讲座、寒假公益课,让居民在受益中建立信任;再通过“邻里创益合伙人”机制,将有共同兴趣的居民组成志愿服务队;最后,提供300平方米的“慈善空间”并协调多个场所作为活动阵地,让这些队伍能够持续运作。
许多受助者后来成了助人者。去年夏天,任秀琴搬来社区照料孙子,被“金地姐妹花”舞蹈队的欢快氛围吸引,便加入其中。

“后来发现她们都是热心肠,关爱老人、看望病人,我也加入了她们。”任秀琴动情地说,“我也有个80多岁的老妈在老家,我关爱别人,别人也可能关爱我的妈妈,这也是我的一点‘私心’。”
这份温暖的“私心”正是社区慈善最宝贵的内生动力。目前,官北沟社区已挖掘、动员社区能人30余人、爱心商户30余家、爱心企业10余家、共建单位10余家、社区活跃志愿队9支,固定每月20日开展社区慈善文明集市,将社区慈善从单次转向常态。

“我们希望通过组织化、机制化、品牌化运作,让慈善理念从口号变为可知、可感、可及的日常行动,最终实现居民互助、资源互通、社区共治的根本目标。”官北沟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王丽说。
真正的社区慈善,不是少数人的慷慨,而是多数人的参与,是大家共同构建一个能激发内生活力的生态系统。慈善本身也不再只是简单的物质给予,而是变成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一般,自然流淌在邻里之间的温暖力量。(酒泉融媒记者白雪见习记者杜安妮)
审核:裴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