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

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有178亿吨,但为什么放着这么多油不采,年年还得花大价钱进口?   塔克拉玛干178亿吨探明石油储量,够我国用近25年,可2024年咱们还是进口了5.4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接近70%,花出去的钱数以千亿计,这事儿是不是让很多人想不通?   难道真的是放着自家的宝藏不用,非得给别人“送钱”?其实这里面藏着好几层考量,不是不想采,而是各种现实约束下的理性选择,每一步都透着大智慧。   大家可能没琢磨过,石油也分“好坏”,塔克拉玛干的石油是不是刚好跟咱们的炼油厂“不对付”?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塔里木盆地的原油大多是高硫、高粘度的重质油,杂质多、提炼难度大,而我国绝大多数炼油厂都是按中轻质原油设计的。   这些炼油厂适配的是沙特、俄罗斯、安哥拉等地的进口油,这些油杂质少、流动性强,加工起来效率高,能产出更多汽油、柴油这些高价值产品。   反观塔克拉玛干的重质油,得用延迟焦化、加氢裂化等特殊设备精炼,可全国具备这种深加工能力的炼油厂没几家。   就算勉强加工,不仅成本要比加工进口油高30%以上,还会产生更多污染物,不符合“双碳”目标下的环保要求。   202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政策里就明确提到,要鼓励优质煤炭进口,其实原油进口也是一个道理,优先选性价比高、适配性强的,才是最经济的选择。   就算不计较油的品质,把石油从沙漠里采出来,怎么运到东部消费区也是个大难题吧?塔克拉玛干地处新疆腹地,方圆几百公里都是沙漠戈壁,交通极度不便。   要开采石油,得先修路、建电网、铺输油管,这些前期基础设施投资就是个天文数字。   就拿输油管道来说,从塔里木油田到东部炼厂,管道长度超过4000公里,建设成本每公里高达数百万元,还得面对沙漠地区的高温、风沙侵蚀,后期维护成本更是居高不下。   更关键的是,陆路运输的损耗率和运费远高于海运,从中东进口原油走海运到我国沿海港口,每吨运费只要几美元,而从新疆把原油运到东部,运费得翻好几倍。   2024年中俄原油管道东线输油量同比涨了18%,就是因为管道运输稳定且成本可控,可塔克拉玛干的运输条件比中俄边境复杂得多,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很多人会说,现在技术这么先进,难道还攻克不了沙漠采油的难题?技术确实在进步,但突破不等于量产。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的技术专家王震带领团队,用10个月时间完成了“深地塔科1井”的钻探,深度达到10000米,创下亚洲最深纪录,可这一口井的成本就超过2亿元。   塔克拉玛干的油气资源90%埋在6000米以下的超深层,地层高温高压、岩石致密坚硬,新井成功率曾长期低于80%。   就算现在成功率提升到了90%以上,可178亿吨探明储量里,真正能以合理成本开采出来的可采储量只有30%左右,约50亿吨。   而且这些油得慢慢采,每年最多能产出1.5亿吨,连我国年进口量的三成都不到,根本填补不了进口缺口。   更重要的是,开采超深层石油需要大量进口高端钻井设备和精密仪器,反而会消耗宝贵的外汇储备,不如直接进口原油来得实在。   国际买油难道只是为了满足需求,就没有别的隐形好处?还真有,这里面藏着货币博弈的大学问。以前全球原油贸易基本用美元结算,可现在我国正在逐步改变这个格局。   2024年中国石化跟沙特阿美签了协议,每年买1500万吨原油全用人民币结算;跟伊朗签的5年供油协议,也用人民币结算,而且伊朗原油价格比布伦特基准价低8美元左右。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用美元买的原油比去年少了12%,多出来的美元换成了石油储备,既规避了美债贬值的风险,又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   如果大规模开采塔克拉玛干的石油,不仅享受不到这种货币红利,还得花美元进口采油设备,反而得不偿失。   有人可能会质疑,那战略储备不能靠本土石油吗?其实战略储备的关键是“灵活可控”。   2024年国际油价跌到60美元左右,我国趁机加大进口力度,日均新增储备100多万桶,把战略石油储备容量补到了20亿桶,够全国用180天。这种“低价囤进口油”的策略,比自己开采成本低得多。   而且国际能源局势瞬息万变,2024年7月沙特油轮在霍尔木兹海峡遇袭,200艘油轮被困;9月俄罗斯第三大炼油厂遭乌军袭击,产能下降30%,这些都可能导致进口中断。   塔克拉玛干的石油就像“压箱底的宝贝”,留到进口通道完全中断的极端情况再用,才能真正发挥战略价值。现在开采出来,反而会因为产量有限、运输不便,起不到应急作用。   从原油品质到运输成本,从技术限制到货币博弈,每一个因素都在影响着决策。   咱们年年大量进口原油,看似是“花钱买油”,实则是权衡了经济、技术、战略等多重因素后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