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务部兼工业开发部长在媒体上狂妄说,印度不需要中国投资建厂,印度看不上中国企业的投资。过段时间又改口说印度可以有限制的接受中国企业投资,但仅限于高端产业,如人工智能、芯片领域、高端机加工产业等等。 要搞懂这波态度反转,得先看看印度当下的外资现状有多棘手。印度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 8 月净外国直接投资罕见变成了负值,足足亏了 6.16 亿美元。 更吓人的是,2024 到 2025 财年,印度净 FDI 从之前的近 100 亿美元直接跌到 3.53 亿美元,同比暴跌 96.5%,到了 5 月更是只剩 3500 万美元,下滑幅度高达 98%。 大量外资撤资、企业利润疯狂外流,再加上本土企业反而加速往外投资,印度所谓的 “外资热土” 名头早就名不副实,甚至被外界贴上了 “外资坟场” 的标签。 其实这种困境早有预兆。自 2014 年推出 “印度制造” 计划以来,印度喊了十年 “世界工厂” 的口号,可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不仅没涨反而降了,吸引来的外资也留不住。 问题出在营商环境上,印度的法律和监管政策向来飘忽不定,法规又多又乱,还常搞 “选择性执法”,多家外国企业都在这儿栽过跟头。企业开办要走 10 道程序,光审批就得耗 18 天,实际时间往往更长,想注销公司更是难上加难。 2018 到 2022 年间,退出印度的外资企业数量甚至比新进来的还多,这样的环境,就算嘴上说得再硬气,也很难留住真金白银。 可另一边,印度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产业短板。尤其是在芯片、人工智能这些高端领域,印度本土技术几乎一片空白,想靠自己发展起来难如登天。 就拿芯片产业来说,印度虽然雄心勃勃想搞自主研发,但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从硅片生产到封装测试,几乎每个环节都得依赖进口。 而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早就积累了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像中芯国际、华为海思等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印度不得不松口的关键原因。 有意思的是,印度嘴上说着 “看不上中国投资”,身体却很诚实。就在部长改口前,中国企业已经在印度有了实质性的合作突破。 南通星球石墨股份有限公司为印度 Adani 集团旗下子公司定制的 100 万吨绿色 PVC 项目,首批 3 套设备已经顺利发往印度蒙德拉港口,这份合同总金额高达 4433.42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2.99 亿元。 还有印度电子巨头迪克科技,也拿到了政府批准,和中国龙旗科技成立合资企业,允许中国企业持有 26% 的股份,这可是印度在电子领域对中资放开的重要信号。 不过印度的 “松口” 可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设下了一堆条条框框。根据印度的投资政策,来自中国等接壤国家的投资必须经过政府严格审批,想进入高端产业更是难上加难。 从 2020 年推出 “3 号通告” 以来,印度政府收到了 526 份来自接壤国家的投资提案,到 2024 年 4 月,只有 124 份获得批准,201 份被直接拒绝,剩下的还在无限期审查中。 就算批准了合作,印度也要求本土企业控股,像迪克科技和中国企业的合资项目,中方持股就被限制在 26%,核心控制权必须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这种 “既要又要” 的心态,让印度陷入了尴尬境地。一方面,想靠限制投资保护本土产业,怕中国企业进来抢占市场;另一方面,自己的高端产业又离不开外部技术和资金支持。 就拿电子产业来说,印度对中国元件的依赖度极高,大量核心零部件都得从中国进口,这种 “禁止投资却依赖产品” 的矛盾,早就成了印度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更现实的是,印度的竞争对手们正在悄悄发力。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纷纷简化通关流程、提供税收优惠,吸引了大量电子产业转移,2025 年越南的智能手机出口额已经超过了印度。反观印度,还在为是否接受中国投资犹豫不决,设置各种繁琐的审批流程,让不少跨国企业望而却步。 现在印度只对中国高端产业投资开了个小口子,对中国企业来说,机会和风险并存。机会在于印度有庞大的市场潜力,高端产业领域需求旺盛;但风险也很明显,政策的不确定性、复杂的审批流程,还有随时可能变卦的监管要求,都让投资充满变数。 目前已经有不少中国 AI 和芯片企业在和印度相关部门接触,但真正能落地的项目还寥寥无几。毕竟,就算印度愿意放开,想要重建外资信心,摘掉 “外资坟场” 的帽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