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南昌大鼓:鼓韵传千年乡音唱人生

胡秀珍(右)正在指导孙子张梓源练习鼓书说唱

鼓板声声,传唱着历史的回响;乡音袅袅,延续着文化的血脉。

身前架着小鼓,一手持木筷,缓急有致地敲打着鼓面和鼓沿,一手击响板,随节奏用南昌方言俚语唱着富有韵律的词曲……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昌大鼓代表性传承人胡秀珍正在指导孙子张梓源练习鼓书说唱,为这门承载着南昌本土记忆的传统曲艺注入新的传承力量。

一人一生一台戏

鼓书是中国一种传统的说唱艺术,起源或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庄子曾“鼓盆而歌”。出土的东汉时期击鼓说唱俑,一手抱着鼓,一手握短棒,栩栩如生,可见击鼓说唱的这种表演形式在东汉已有雏形。至宋朝,鼓子词和诸宫调的兴起,为鼓书说唱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当时,勾栏瓦舍中已存在鼓书说唱形式,《清明上河图》亦有类似场景描绘。南宋陆游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生动描写了民间艺人在农村击鼓说唱的场景。

明清时期,随着民间曲艺的成熟,鼓书在各种说唱形式不断交融下,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并依照地域分化出各个流派,诸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北京琴书、泽州鼓书、潞安鼓书、河南坠子、温州鼓词等数十种。

胡秀珍介绍,南昌大鼓源于安徽淮南大鼓民间说唱。《中国曲艺志江西卷》中记载,清朝同治年间,安徽淮南大鼓艺人张昆山到景德镇摆场说唱、卖艺谋生,这是大鼓艺术最早传入江西,当时称为“传唱”。清朝末年,安徽淮南大鼓从另一条线路传入九江都昌等地,又有湖北汉腔一派与九江大鼓同源,形成淮、汉、徽诸腔,合为“大鼓”,亦称为“打鼓说书”,南昌大鼓与九江大鼓属同源,吸收了淮腔又融合了汉腔,唱腔更加丰富。

南昌说书、唱戏的艺人对这一新曲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效仿说唱,胡秀珍的父亲胡金根也开始学习大鼓。

胡金根一生坎坷,9岁时因病双目失明。为学得一技之长,他10岁时拜江西道情艺人周金根为师,学习道情。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他又拜采茶戏艺人学习南昌采茶戏,19岁时跟随南昌评书艺人汤一成学说评书。20岁那年,胡金根拜淮南大鼓艺人张昆山的徒弟蔡祖光为师,学习大鼓。通过不断学习,博采众长,胡金根学会了打扬琴、拉二胡、打板鼓、弹三弦,他能唱道情、会打大鼓,也能说评书,集各种技艺于一身。

在学习、表演大鼓的过程中,胡金根在原来的唱腔和道白的基础上,将淮南大鼓的安徽口语改为南昌方言,在音乐上借鉴南昌道情、采茶戏和南昌民间小调的曲调,使其更具南昌乡土特色,并逐渐发展为南昌大鼓特有的曲种。1936年,胡金根摆场表演南昌大鼓,场场客满,生意兴隆,他还收徒传艺,并开办了江西首个大鼓班社,南昌大鼓在南昌生根开花。

一腔一调唱乡音

集敲、说、唱于一体的曲艺表演——南昌大鼓,自产生至今,以其传统的鼓点说唱,成为一项民间艺术瑰宝。

“南昌大鼓不同于说书,不同于纯大鼓表演,对艺人的基本功要求很高,既要有唱功、说功,又要具备各种曲艺演员的眼、手、腰、身等表演功底。”胡秀珍说。

表演传统南昌大鼓时,男艺人一般身着长衫,女艺人则身穿旗袍。在舞台上,南昌大鼓有说有唱,主要有两种表演形式。用矮鼓表演时,舞台正中放一张长方形桌子,桌子上放一面矮鼓、一根鼓签、一把折扇、一块惊堂木。这些道具会根据书目中的故事人物情节变化而有所变化。艺人身着长衫大褂,脚穿布鞋,站在桌后演唱。用大鼓表演时,舞台上架一面高架牛皮鼓,另加一副木质响板,艺人右手执鼓槌,左手拿响板,立于鼓前,口手协调,自打自唱,韵味十足。

“南昌大鼓表演艺人以说唱中、长篇大书为主,一人一板一鼓一腔调,连说带唱就是一台戏。”胡秀珍介绍,南昌大鼓的书目长篇有《封神榜》《隋唐演义》《南瓜记》《贤德记》《辜家记》等,中篇有《王佐断臂》《八美图》《彭公案》《施公案》等,短篇有《百岁图》《报花名》《数菜名》等。艺人根据剧情发展,轻重快慢,抑扬顿挫,喜怒哀乐,将故事娓娓道来。

在表演方式上,南昌大鼓艺人采用喷口、贯口、怯口、范口、口技、手势、眼神等进行表演。贯口,就是运用唇与舌的快动作、快节奏说话,其间换气不露痕迹,一句紧接一句,快而不乱,字字清楚,句句连贯;怯口,就是艺人要学习所演人物的方言,使形象更加逼真、更具个性;范口,就是艺人利用声音上的变化,表演时惟妙惟肖地模仿男、女、老、少各种不同人物的音色及声音特点,使听众闻其声、知其人。

胡秀珍告诉记者,南昌大鼓唱腔音乐融入了道情、采茶戏等元素,唱词为七言四句式,唱腔为四句体结构。

伴奏方面,南昌大鼓的乐器简单、明快,主要伴奏乐器有平架鼓、高架鼓和响板,经过数百年传承发展,增加了扬琴、二胡、琵琶等乐器,表演形式更加丰富。

一鼓一板传古今

一副响板、一面扁鼓、一口南昌乡音,胡秀珍用60余年光阴践行着南昌大鼓的传承使命。

胡秀珍告诉记者,从小耳濡目染,她被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凭着一腔热爱,13岁时,她在父亲指导下学习南昌大鼓的各种演艺技巧,并跟随父亲在王家巷曲艺场、大众茶馆、南昌剧场等地演出。初学时,胡金根就告诉女儿,“鼓板未响,德行先行”,只有以德养艺,才能将南昌大鼓唱出人间正气。

南昌大鼓在民间很受欢迎,逢年过节、家有喜事、生子做寿、店铺开张等,都会请大鼓班社艺人来表演,艺人根据现场情景即兴创作、即兴表演。政府部门还将街头巷尾的大鼓艺人组织起来,南昌大鼓胡金根班社与南昌市曲艺团合并,在民间挑选艺人担任大鼓教员,在师范学校挑选了一批形象好、口才好且有器乐基础的学生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支南昌大鼓传承队伍,创排了《蔬菜汇》《学习雷锋好榜样》《南京路上好八连》等新作品。1985年,胡金根创作的南昌大鼓《媒人出嫁》参加了江西省曲艺汇演比赛,获得了优秀奖。

2012年,以筱贵林老茶馆为平台,胡秀珍排演南昌大鼓传统曲目,还创作新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等作品,很受欢迎。

然而,随着胡金根等几位南昌大鼓老艺人离世,南昌大鼓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眼看这项传承了百年的技艺即将“断档”,胡秀珍的孙子张梓源站了出来。

在胡秀珍的指导下,刚上小学的张梓源凭借着从小耳濡目染接受熏陶,很快对表演得心应手,9岁就开始登台表演。2019年,他在江西省优秀少儿曲艺展演中获优秀表演奖;2020年,获南昌市第二届曲艺大赛三等奖;2021年,他的南昌大鼓《二十八颂词》获得江西省第十届少年曲艺大赛三等奖。

2019年,南昌大鼓成为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过去的民间自发传承发展为有组织的系统性保护。如今,胡秀珍、张梓源和南昌大鼓的爱好者们时常呼朋唤友,打板击鼓,说说唱唱,以匠人之心守护方言韵律、传统曲牌等文化根脉。(洪观新闻记者吴跃强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