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华国锋主席不姓华,你知道吗? 这个名字听上去像祖上传下来的牌位,其实是临战改

华国锋主席不姓华,你知道吗? 这个名字听上去像祖上传下来的牌位,其实是临战改的。 华国锋本是苏家的子孙,名叫苏铸。十七岁扛起枪进交城县牺盟游击队,才把“华国锋”别在胸前,讨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的好彩头。 名号走天下,户口本留在原处,子女一直用苏姓,不改口。 年份对在一起,缘分就像钉子钉进木头。 1921年,他在山西交城县南关街落地,而中国共产党那年在上海开会成立。毛主席当时二十八岁,去上海参加一大,苏家的婴儿还在襁褓里哼哼。 次年毛岸英出生,比他小一岁,这一大一小,把代际天平摆得明明白白。 山西中部,太原西南,文峪河上游,树多山深,风口硬。这样的地势,练出一口重重的山西话,日后位尊也没改。七岁进南关小学,十三岁毕业,十四岁又钻进商业职业学校读到一九三七年。 履历表上的“中学文化程度”,始终不动,干活的劲儿倒越攒越足。 读书那几年,学校不远住着两个地下工作者,屋里书刊像小火苗,点得人手心发热。 他常去借着看,脑子慢慢拧到了革命那边,话不多,路却越走越窄,像山里小道,越往里越见峭壁。 一九三八年初,离家上山,跟牺盟队伍一起摸黑转移。 到十月,火线入党。第二年成了晋绥边区第八专区汾阳县牺盟会特派员,在峪道河、开垣庄、鳌坡一带跑来跑去,挨家敲门,串村联络。鞋底磨薄了,脚杆更硬了。 一九四零年初,年纪还不到二十,顶上了交城县工、农、青、妇、武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随后又挑起中共交城县委书记兼县武装大队政治委员的担子。 白日里在村口土台上说话,夜里在小煤油灯下摊纸写材料,常常一抬头就听见山里冷风掠过瓦檐。 一九四五年换到阳曲县,还是那两块牌子,县委书记兼武装大队政委。当地人张口就叫“华政委”。前脚打日本,后脚对阵国民党军队,几十回小拼大仗,烟火里把人熏得更实在。 熟人评价他,踏实,诚朴,吃苦耐劳,不抢话,也不躲事,像老槐树,风大了就更扎根。 一九四八年冬,中央从华北抽调五万干部准备南下接收城市乡村。 那阵子民间一句顺口溜,走一半,留一半。 华北各口子都要分流,华被分在“走”的队伍里。晋中区委拆成两段,上级武光把走的干部凑成六套地委班子,党政武工青妇六口齐全,到了南边直接挂牌干活,省得临时抓瞎。 干部南下多半要往上挪一格,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八岁的他成了晋中第一地区委员会宣传部长,从县里人升到地委班子。 那会儿与韩芝俊成婚,日子在战后废墟边换了个模样,锅灶冒烟,公文也冒烟,两边都顾。 和他有上下关系的那位老领导,后来在北京还提起过这位部下。 一九九六年初夏,武光八十四岁,在屋里只穿一件汗背心,桌上摆着要处理的纸。 那时他是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还照常去单位。此人一九一二年生,河北深泽县人,早年进团入党。九一八事变后当过北平团委书记,胡乔木管宣传。 抗战年月做过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后来到华北任晋中区党委副书记。 按那时的分工,阳曲县归晋中区领导,华自然是他的下属。 晋中区委的宣传部长叫周小舟,华在那时与其相识。五三年十月,周小舟调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后来成了华在湖南工作的顶头上司。 线一头拴在山西,一头拴到湖南,风吹不散,人事却都对得上号。 武光形容这位部下,用词不花,像老匠人打出的木楔:“老实人,好同志。印象就是正派,老实。”话就这几句,没有彩灯,也没有锣鼓,落地有声。 与墙上那些“英明领袖”的口号对照着看,更有股朴素的劲道。 等到他后来被推上高位,故报纸回忆录里一股脑冒出一串细节,一九四零年前后担任各界联合会主任,身披破羊皮袄,怀里揣着毛边纸印的《论持久战》,冒着危险走村串户,给老乡讲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把持久战的三个阶段掰开揉碎。 还有一种讲法,更爱写灯火,交城在吕梁山前沿,斗争尖锐复杂,环境粗粝。 他挎包里经常装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持久战》《组织起来》《祝十月革命二十五周年》这类小册子,还有晋绥分局关于巩固建设晋西北的施政纲领。 路上翻,歇脚翻,同行的人在山顶隐蔽处喘气,他靠着石头眼睛一低,书页就翻起来。晚上没油点灯,就用松油柴照亮,烟把脸熏得黑黑的,照样看。 身子不舒服时,同伴劝他歇一歇,他回一句,多读几页,打仗更有底。 细节像串珠,越串越亮,目的也就不难猜。把青年时期的读书与操守连到对毛主席的忠诚,再连到历史接续的正当性,一条顺溜的线,画给所有人看。 线画得很直,真实生活却更像山路,拐弯多,坡度陡,雨一来就滑。 把前后年月捋在一起,画面并不花哨。 他这一生有两张脸,合起来才像一个人。 一张是战火里练出来的基层干部脸,墙根坐得住,肩上担得起。另一张是后来被灯光照得锃亮的宣传脸,细节鲜活,光圈也大。 前者来自岁月打磨,后者源于叙事需要。 两张脸并不互相抵消,只是重量不同。名字也像两张脸,一个是户口里的苏铸,一个是历史舞台上的华国锋。 舞台撤了,户口还在,灯灭了,山西口音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