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封侄子为羹颉侯这事又被网友翻了出来,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的两行冷笔,如今被剪成短视频挂上BGM播放量破千万,弹幕刷着刮锅底侯也要流量,古人恩怨一夜之间成了热搜。 细看情节,逻辑并不复杂,当年街溜子刘邦带兄弟去哥哥家蹭饭,嫂子嫌弃穷亲戚当场刮锅底,几十年后穷小子登基把这一刀补了回来,封号取名羹颉,字面写着刮肉汤,背后写着给我难堪的账我都记着。 这不仅是复仇爽文,也是大型职场投射,多少人熬过租房合租的泡面日子对喷甲方后默念来日方长,一旦翻身就想让人知道你当年怎么对我,心理学叫屈辱记忆,更通俗的说法是别欺负少年穷。 但如果只看爽点就浅了,刘邦同时还厚赏了生死兄弟樊哙等人,刮锅记仇和投桃报李是一体两面,古人早把这种权力后的情感清单写进官爵体系,今天的职场评价体系、KPI、股权激励也是同理,奖要入账,罚也要上榜。 问题来了,当我们给羹颉侯的故事点赞回怼时,究竟是为草根逆袭拍手还是在暗爽人性小账簿的合理性,答案各有,至少提醒一点,位置变了手里的权力就会放大情绪,别人在记账,你我也别放弃做个好记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