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张亚林通讯员李学勇
“以前学的知识到企业用不上,现在没毕业就参与过真实项目,入职后很快就能上手。”近日,河南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6届毕业生小李,在实习单位完成项目交付后,对学校的培养模式深有感触。记者了解到,该校计算机学院创新推行的“四阶递进”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正让越来越多学生受益——通过四年阶梯式实战训练,有效破解了传统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与产业脱节、实践与岗位脱节”的痛点。

(郑州信盈达工程师指导学生实习)
记者从该校计算机学院获悉,这一培养模式已落地实施三年,覆盖近千名学生。其核心是将企业资源全程嵌入本科四年教学,按“认知-基础-实战-就业”的梯度推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大一入学,学生便迎来“产业启蒙”。学院联合河南云和数据、新乡新投云、郑州北游等合作企业,开设“产业前沿导论”讲座,由企业技术骨干解读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迭代与岗位需求;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车间、研发中心开展认知实习,直观感受工作场景。同时,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为新生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认知,避免“盲目学”。
进入大二,专业学习转向“能力筑基”。校企双方共同梳理核心课程知识点,将企业真实项目片段、技术规范转化为教学案例,汇编成“产业技术案例库”。在《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实践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模拟项目开发,企业导师通过工作坊、线上答疑等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开发流程与团队协作技巧。“以前做作业都是单一片段编程,现在能完整参与一个小型项目的需求分析到交付,对专业的理解深了很多。”大二学生小王说。
大三是“实战淬炼”的关键期。学院依托校企项目孵化中心,筛选优秀学生加入企业横向课题或省级创新项目团队。学生需在双导师指导下,用数月时间完成从需求对接、技术选型到代码开发、测试优化的全流程工作。“去年参与的安新高速项目管理系统,让我摸清了企业级开发的标准,现在找实习时,面试官都很认可这段经历。”大三学生小张告诉记者。
到大四,培养重点转向“就业衔接”。毕业设计课题大多来自企业真实需求,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完成课题研究,实现“毕业设计与实习工作一体化”。学院与8家企业共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企业通过实习考察择优录用学生,学生也能通过实习提前适应岗位。数据显示,该模式实施以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95%以上,60%以上进入头部科技企业及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6%。
“企业需要的是能快速上手的实用型人才,传统培养模式下,学生毕业往往需要1-2年适应期。”合作企业技术负责人王先生表示,参与校企协同培养后,企业能提前介入人才筛选与训练,既降低了招聘成本,也能获得更适配的人才。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高国红介绍,下一步学院将扩大合作企业范围,新增工业软件、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实战项目,让培养体系更贴合产业发展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计算机领域技术更新快、岗位需求多变,河南科技学院的这一探索,通过“全程嵌入、梯次递进”的校企协同模式,让人才培养跟着产业走、实践围着项目转,为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