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印度客户来浙江义乌采购设备,与中国商人讨价还价,经过双方激烈的磋商后敲定了价格,最后付款时又提出一个奇葩要求,直接把中国商人直接给彻底搞蒙圈了。 2025年11月初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几位印度客商带着翻译找到经营机械设备的张老板,一上来就看中了三台注塑机,说是要运回孟买的工厂投产。 张老板心里一喜,这可是笔大单子。可他没料到,接下来的拉锯战,能把人磨得没脾气。 谈判桌前,双方唇枪舌剑怼了四个小时。印度客商把价格压了又压,一会儿说 “同类产品在印度更便宜”,一会儿叹 “国际运费涨得离谱”,一会儿又拍着胸脯保证 “后续每年都来返单”。 张老板耐着性子掰扯,原材料涨价、技术研发成本、跨境安装服务,一条条摆得很清楚。从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口水都说干了,终于敲定了一个双方都点头的价格。 张老板松了口气,喊财务拿付款单。可印度客商扫了一眼单据,突然咧嘴一笑,通过翻译说出 “定金只付 30%,用印度卢比结,汇率按三个月前的算” 翻译刚说完,张老板就蒙了 —— 三个月前卢比还没贬值,现在换下来,光汇率损失就亏 5 个点。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更离谱的要求来了:“剩下 70%,等设备运到孟买,装好用半年再给。期间要是我们觉得不好用,不仅能扣钱,你们还得掏往返维修费” 最让人没法接受的是最后一条:“货一上船,所有权就归我们。就算没付尾款,你们也不能往回要” 张老板的笑容瞬间僵住。做外贸十五年,他见过砍价狠的、要求多的,却从没见过这么把风险全推给卖家的。 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空手套白狼 为啥印度客户敢这么提要求?张老板心里很明白。2025 年的印度市场,早就不是以前的样子了。 卢比贬得没边,对人民币跌破 8.0,对外资没了吸引力,三季度就有 80 亿美元撤资,企业手里都没现金。他们想拿旧汇率结算、拖尾款,就是想把贬值的坑让中国卖家填。 而且印度的贸易规矩越来越 “霸道”。10 月底刚对中国氟橡胶加了反倾销税,还在查丁基橡胶,转头又搞起了 “本土优先”— 电动汽车补贴只给用本土零件的企业,明着把中国产品拒之门外。 现在倒好,买中国设备的时候,就想着用奇葩条款占便宜。 张老板压着火,指着墙上的《义乌外贸规范》说:“咱们义乌做对印生意,有个默认规矩 — 要么全款付,要么定金加发货前结清尾款。你这要求,我实在没法答应。” 印度客商没想到他这么硬气,立马换了副嘴脸。领头的拍着张老板的肩膀,说孟买工厂一年能赚几百万,后续返单能让他赚翻;旁边的人跟着抱怨,说印度海关税费高,物流成本又涨,他们也不容易。 张老板听得心里冷笑。这种 “画大饼” 的套路,他见得多了。 他直接打断对方“兄弟,做生意得讲规矩。我这设备,原材料、人工、物流都是成本。按你的要求,光汇率损失和资金占用,我就赚不到钱,还得担着收不回尾款的风险。” 他顿了顿,拿出手机翻出新闻:“你看,前不久中国刚把印度告到世贸组织,就因为你们的补贴只给本土企业,这不公平。现在你跟我提这些要求,其实也是一个道理 — 只想自己占便宜,不想承担风险。” 印度客商的脸色有点挂不住,互相用印地语嘀咕了几句。翻译悄悄跟张老板说,他们其实也知道要求过分,但厂里资金紧张,实在没办法。 张老板想了想,说:“我退一步,定金付 50%,用人民币结算。尾款等设备到港验收合格,你立马付清。但有三个条件:货权没结清前还是我的,合同里写清楚验收标准和付款时间,再给我提供一份印度银行的履约保函。” 这个方案,既给了对方台阶,也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义乌商户早就摸透了对印贸易的门道,“义支付” 能避汇率风险,核心技术能锁货权,这些都是用教训换来的经验。 印度客商商量了十几分钟,最终点头同意。他们大概也明白,张老板的要求合情合理,再僵持下去,最后只能空手而归。 国际贸易的本质,从来都是互利共赢。你想拿优质的设备,就得按规矩付款;我想做你的生意,就给你靠谱的产品和服务。那些总想把风险转嫁给别人的人,最终只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