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阳谋:等中国的光刻机坏掉,就无法制造高端芯片了 先得说清楚光刻机有多重要,它就像芯片制造的 “精密手术刀”,要在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刻出上亿个晶体管,没有它,再厉害的芯片设计也只能停在图纸上。 而且高端光刻机技术门槛极高,全球目前能造出 7 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光刻机的,只有荷兰 ASML 一家,而这家公司的设备,背后处处受美国制约。 中国现在能拿到的 ASML 光刻机,大多是 14 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设备,7 纳米以下的先进机型,美国早就通过出口管制给拦下来了,连设备的维修零件、技术支持都卡得死死的。 美国的算盘打得很精,知道中国目前还没法完全自主造出顶尖光刻机,所以就从 “断供” 和 “限修” 两方面下手。2022 年美国出台的芯片法案里,明确要求 ASML 不能给中国提供先进光刻机的维护服务,哪怕是之前卖出去的设备,要换个关键零件都得经过美国批准。 有国内芯片厂商透露,他们 2020 年买的一台 ASML 14 纳米光刻机,2024 年出现故障需要更换 “光源模块”,结果申请了半年,美国那边一直拖着不批,最后只能靠自己的工程师拆解旧设备拼凑零件,才勉强让机器恢复运转,但性能比之前差了不少,生产良率直接降了 15%。 更让人在意的是,美国还在拉拢盟友一起卡脖子。去年美国联合荷兰、日本搞了个 “芯片出口管制三方协议”,明确限制向中国出口光刻机核心部件,比如 ASML 光刻机里的 “极紫外光源” 来自美国 Cymer 公司,镜头来自德国蔡司,但美国要求这些企业不能给中国提供任何技术升级服务。 甚至有消息说,美国还在游说 ASML,让他们停止对中国现有光刻机的定期保养,想通过 “慢性损耗” 让这些设备慢慢失去精度。 中国这边也没坐以待毙,这几年一直在加码光刻机研发。上海微电子已经能造出 28 纳米的 DUV 光刻机,虽然和 ASML 的 EUV 光刻机还有差距,但至少能满足部分成熟制程芯片的需求。 而且国内企业在核心部件上也有突破,比如光源领域,长春光机所研发的深紫外光源已经通过测试,能替代部分进口产品;镜头方面,福州物构所也做出了符合 28 纳米制程要求的光学镜头。 不过这些突破大多集中在成熟制程,7 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光刻机,还面临着极紫外光源、高精度导轨等一系列 “卡脖子” 难题,短期内想实现量产还不太现实。 美国的这个 “阳谋”,其实是赌中国在光刻机自主化突破前,现有设备会先出现大规模故障。要知道,光刻机是高精密设备,核心部件的使用寿命通常在 5 到 8 年,中国目前在用的 ASML 光刻机,很多是 2018 到 2020 年间购买的,再过两三年就会陆续进入故障高发期。 如果到时候美国还是不让维修、不让换零件,这些设备一旦停摆,国内像手机 SoC、高端服务器芯片这类需要先进制程的产品,就可能面临 “无芯可用” 的困境。 不过事情也不是完全没转机,国内现在除了自主研发,还在想其他办法。比如有些企业开始尝试 “Chiplet(芯粒)” 技术,把多个成熟制程的芯片封装在一起,模拟出高端芯片的性能,这样就能减少对先进光刻机的依赖。 还有些厂商在拓展 “特色工艺”,比如功率半导体、射频芯片等,这些芯片不需要最先进的制程,用现有的成熟光刻机就能生产,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高端设备的需求。 现在双方的博弈还在继续,美国想靠 “拖时间” 让中国高端芯片制造陷入困境,中国则在争分夺秒突破技术瓶颈。这场围绕光刻机的较量,不只是设备层面的比拼,更是产业链自主能力的考验,最终谁能占得先机,还要看接下来几年技术突破的速度。 美国阳谋有成效,但中国没坐等,2025年本土光刻机交付,市场份额升。逻辑链是,管制升级—囤货应对—维修卡脖—自研突破。内涵深,科技战考验耐力,谁先熬不住谁输。接地气说,这就像打持久战,美国卡供应链,中国练内功,未来看谁笑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