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86年2月,福建省委常委会议上,68岁的项南一句“与福建一刀两断“,把全场说

1986年2月,福建省委常委会议上,68岁的项南一句“与福建一刀两断“,把全场说懵了,没人想到,这位被称为“改革闯将”的老书记,在即将离任时,说出了这样一句近乎决裂的话,而这背后,是一场震惊全国的假药风波。 冬雨敲窗的福州会议室,本该是寻常的常委会,却因一位老书记的一句话而全场哑然。68岁的项南,为何在即将北上时,说出“与福建一刀两断”?改革闯将的背影下,假药风波的教训如影随形,究竟是原则使然,还是时代考验?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福建,那可是改革开放的热土。沿海乡镇企业像野火燎原,一夜间冒出无数小厂,带动了当地老百姓的饭碗。晋江陈埭镇就是个典型,好几家作坊从农产品加工起步,本来是件好事,可偏偏有人钻了空子。那些厂子用银耳粉兑葡萄糖,掺点香精,就冒充清肺冲剂和感冒颗粒,还假造批号,堂而皇之卖到全国去。起初没人当回事,价格便宜,公费医疗单位还大批采购,基层卫生站分发时也没多想。地方上有些干部知道底细,却睁眼闭眼,就怕一查就把经济指标砸了锅。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说句,发展是大事,但底线不能丢。 风波是从1985年秋天开始冒头的。一名乡村医生用着用着,发现药效不对劲,患者吃完还是老样子。他没含糊,直接把样品封好,上报给省里。线索一层层传上去,北京的《人民日报》记者接了风,立马派人下去摸底。那是11月份的事儿,他们三人一组,换上便装,开车直奔晋江。车间里粉尘飞扬,原料桶堆得老高,他们仔细查了标签和成分,跑了多家医院,收集了患者反馈和处方单。调查花了三周,证据铁板钉钉。12月下旬,报纸头版就登了篇长报道,标题直指《福建晋江查处假药案》,照片上那些假药箱子堆成山,全国读者一看,顿时炸了锅。新华社赶紧跟进发了电讯稿,中央领导同志圈阅文件,当天就批示福建省委,务必彻查,绝不姑息。 项南书记那时正掌舵福建,接到指令,没耽搁一分钟,就在省委办公楼开紧急会。他是福建人,早年参加革命,枪林弹雨里闯过来的老同志。1979年调来主政后,一门心思抓经济,厦门特区是他的大手笔,乡镇企业、外资项目,全靠他一手推。晋江的模式他特别看好,下去视察时总说,这是条活路,得护着。但这次假药案,砸在他头上,也让他警醒。会上,他拍板成立专案组,抽公安、卫生、纪检干部上百人,直奔一线。要求三个月内结案,不管牵扯谁,都得挖到底。专案组一到晋江,就大动作,54家非法药厂全端了,58人刑拘,10万箱假药从各地追回来销毁。不少镇村干部和厂长落马,交代了从进货到卖出的全链条。处理得快狠准,福建上下都看在眼里。 可事儿没那么简单。案子一爆,项南的电话就没停过。外头舆论沸腾,有人说福建监管失职,有人借机黑乡镇企业,说改革出岔子了。北京的会议上,还点名批评。项南顶着这些,内部会议上总强调,分清主次,搞假药的严惩,干实业的得保。省委也按他意思,停了涉案厂子,对干净企业赶紧恢复生产。可风头一过,1986年初,中央对福建班子常规调整,项南接到通知,要调北京另任职务。68岁了,本想再干几年,为福建多添把火,结果就这么卡住了。他没多话,照旧处理交接,批文件、开小会,一件件走完程序。 转眼2月,常委会最后一次开。福州那天气,冬雨下个不停,会议室里常委们坐定,汇报完议程,项南合上文件夹,环视大家,开口就说:“同志们,从今天起,我与福建一刀两断。”全场一下子静了,谁也没接上茬。搁谁听,都觉得这话说重了,像要跟福建撇干净。可项南接着解释,这不是赌气,是组织原则。离任了,就得彻底放手,不再过问,不给继任者添堵。常委们听明白,点点头,有人劝两句,他摆手,说往前看吧。这话搁现在想,也透着老一辈干部的规矩劲儿,干事干净,退一步海阔天空。 项南走的那天,选了早班火车,没大张旗鼓。沿途站台有群众送行,他低头回应几句。到北京,安顿在普通干部楼,不请秘书,不插手旧事。1986年,他接了扶贫基金会会长的担子,那时候扶贫还没成体系,他就带头跑西北,进山村,推产业项目和办学。几年下来,资金技术下到基层,帮了不少穷地方翻身。晋江那边,假药案后经济一度蔫了,企业停摆,工人没活干。可根基还在,项南早年的支持没白费。几年后,转鞋服产业,安踏、特步、361度这些牌子冒头,带动就业几十万。老百姓常念叨,没那时候的底子,哪来今天的集群。 1997年,项南因病走了,79岁。消息传回福建,干部群众难过坏了,数千人自发包机去北京追悼,机场还开了专用通道。他的东西里,信件和报告最多,字字记着基层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