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icon,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icon”,如此死板,怎能为群众更好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公众对“冷冰冰”的宣传语早已免疫,反而更渴望一种贴心、真诚的沟通方式。近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引发了广泛热议:阴雨连绵,村民们忙着排涝救灾,村里的大喇叭却反复播放着“禁烧秸秆”的通知。这种单调死板的方式,真的能打动人心吗?显然不能。 我们不禁要问:在面对自然灾害、环境保护和农民实际需求的矛盾时,单纯依赖机械式的宣传,是否已经远离了“为民服务”的初心?新闻中那循环播放的“禁烧秸秆”声音,犹如机械的回声,既不能缓解村民的焦虑,也不能带来真正的理解和共鸣。反而让人觉得,政府的关心变成了一纸空话,甚至成了“背景噪音”。 其实,真心关怀民众,不能只靠喊话和指令。更需要用心去了解他们的困境,倾听他们的声音,用更具人情味、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去沟通。比如,组织现场座谈,听取村民的实际困难;安排专人解答疑问,提供具体帮助;甚至用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将宣传变得更生动、更有温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民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 这封读者来信折射出一个深刻的问题:在很多地方,宣传的“死板”已成为“隔阂”的源头。群众的心声被忽略,政策的温度被冷却,最终变成了“喊话的噪音”和“冷漠的屏障”。这是我们国家治理中亟待改进的地方。真正的“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用心去体察,用行动去落实。 面对环境保护的压力和农民的现实困境,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循环播放”的指令,而是“走心的关怀”和“实打实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禁烧秸秆”的号令不再成为“背景音乐”,而成为一股推动绿色发展的真正力量。让我们期待,未来的宣传,不再死板,而是充满温度和智慧,让每一位群众都能感受到政府的真心关怀。 **你怎么看?**在你身边,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机械式”宣传?我们又该如何用更人性化的方法,让政策走进每个人的心里?留言告诉我,你的看法!人民日报评说 禁止田地烧秸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