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男子在非洲开车时,突然看到一辆半挂车,结果他越看越眼熟,突然反应过来,我人在非洲,怎么会出现安徽车牌的车,事后了解到这是报废处理的车辆,但网友却质疑:这是怎么过去的? 彼时路边是稀疏的猴面包树,脚下是滚烫的红土,头顶是灼人的烈日,典型的非洲旷野景象。而那辆半挂车的轮廓、车架设计,却带着国内货运车独有的熟悉感。男子脑子突然卡了壳,下意识放慢车速,揉了揉眼睛再往前凑,确认不是眼花后,一股强烈的时空错位感涌了上来。 一边是异国他乡的炽热与陌生,一边是刻着家乡印记的车牌符号,远在万里之外的游子,瞬间被这突如其来的“重逢”击中。他跟着半挂车又走了一段,反复核对了好几遍,确定那锈迹斑斑的金属牌上,确实是安徽的号牌,只是蒙了层厚厚的尘土,边角也因常年日晒雨淋有些锈蚀。 又惊又喜的他赶紧掏出手机,对着车牌和整车拍了段视频,语气里满是调侃与亲切:“谁家的车啊?丢非洲了都!我给你们找着了,快来认领啊!” 这段带着强烈地域反差感的视频传到网上后,很快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有人留言:“这是安徽车组团‘远征’非洲了?够硬核”;有人打趣:“怕不是嫌国内早高峰堵得慌,跑非洲开‘不限速高速’去了”;更多人则带着好奇追问:“车牌都没摘,这老伙计是怎么漂洋过海到非洲的?” 后来男子特意回应,打听后才知道这辆车在国内早已被按报废车处理,没想到会在非洲街头意外重逢。 可网友的疑问并没就此打住:“报废车怎么还能出口?”“难道是偷偷运过去的?”其实这看似离奇的相遇,背后藏着一条并不新鲜的跨国路径,只是很少被人留意。 很多人默认,国内的报废车最终归宿都是拆解厂,彻底化为废铁循环利用。但实际上,不少报废车并没有真正“寿终正寝”。 国内有不少正规贸易商专做这门生意收来那些达到报废标准,但发动机、底盘这些核心部件还能正常运转的货运车,通过合规的出口渠道,卖到非洲、中东等地区。 对这些地区的运输公司来说,这类车虽年头久了点,但价格实惠是最大优势。而且国内货车的耐用性在业内口碑向来不错,跑短途货运完全够用,性价比远超新车。 还有些则是将车辆拆解成零部件出口,再在当地的组装厂重新拼凑成整车,既省去了整车运输的高昂成本,也更适应当地的维修条件。 至于车身上没被摘掉的安徽车牌,大概率是当初处理车辆时的小疏忽。可能是出口前忙着核对手续,没来得及清理;也可能是当地车主觉得一块外国车牌不影响使用,甚至觉得新鲜,便随手留了下来。没人能想到,这小小的一块金属牌,会成为跨越山海的“乡愁信物”。 对那位远在非洲的中国男子而言,这突如其来的“家乡印记”,瞬间消解了异国他乡的疏离感;对网友来说,这则趣事让大家窥见了旧车市场背后更远的流向。 (信息来源:网易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