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一副AR眼镜,一头猛犸象便出现在眼前的冰河世纪场景沙盘模型中,科幻感十足;极速能谱血管造影系统能在60秒内生成10个期相的脑部动态影像,节省30分钟救治时间,为卒中患者争取更多生机;大语言模型可实时规划益智游戏“汉诺塔”的最优解,直观展示人工智能在工业规划和决策上的潜力……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在火热进行,多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集中亮相,勾勒出中国经济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的清晰轨迹。
进一步观察进博会,一种现象值得关注:不少地方已不再满足于少数品类企业参展,而是以“产业团”形式深度嵌入“进博”生态。例如,浙江省组建“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较高的采购与技术对接团,围绕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等专题开展精准洽谈。山东、湖北等地组织重点产业链企业参会,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工业软件等领域寻求合作可能。
这股“链”接进博会的浪潮,为我们提供了镜鉴。辽宁产业基础雄厚,科教资源富集。然而,若不能与全球创新脉搏同频共振,不主动链接外部更高能级的创新要素,家底再厚实,也可能在技术更迭中掉队。这也对辽宁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擅长“造得出”,更要学会“看得多”“想得新”。而进博会,恰恰提供了颇为密集的新视野、新想法。
进博会行至今日,已不再是简单的“买买买”,而是全球顶尖技术、商业模式与产业趋势的“浓缩样本”,创新要素高密度碰撞的“策源场”。在这里,一家沈阳的装备制造企业可能看到国际同行如何具体用人工智能不断优化产线;一家大连生物医药公司或许能发现海外药企刚发布的靶向疗法。这种“面对面”的接触,远胜于隔着屏幕查资料、发邮件,带来的是灵感的即时激发、信任的快速建立、合作的高效推进。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更多领域的辽宁企业能主动走进进博会,就有望先一步看清未来产业的模样,在别人还在观望时,就前瞻性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新质生产力”。
主动走进、拓宽视野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把展会热度转化为持久的创新浓度。这需要“靶向观展”,比如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本地重点产业,梳理技术需求清单,组织产业链企业带着问题精准对接;更需要“回程落地”,比如探索建立“进博会成果转化跟踪机制”,对展会上达成的新技术合作意向,提供中试平台、场景开放等支持,让创新主体有更强意愿参与;对具有战略价值的技术方向,可纳入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配套。唯有如此,一次观展才不会止于“开了眼界”,而是真正“长出能力”。
进博会每年只有6天,但其激荡的创新涟漪足以绵延全年。关键在于,要让每一次观展都成为一次认知刷新,让每一场对话都埋下一粒创新种子。只有主动承接、系统转化,才能让这场全球盛会的热度转化为创新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