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刚到北京,最“五味杂陈”的,恐怕就是立陶宛总统瑙塞达。他自己

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刚到北京,最“五味杂陈”的,恐怕就是立陶宛总统瑙塞达。他自己“多次喊话”求复合没人理,现在只能眼睁睁看着“兄弟国家”抢先一步,接走了本该属于他的合作大单。 说起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这仨邻居,本来就是一条船上的,历史纠葛深,经济上也互相扶持。可最近这几年,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的决策,让这关系闹得挺尴尬。 先说立陶宛那边的起因。2021年,立陶宛政府决定允许台湾地区在维尔纽斯设立所谓代表处,还特意用所谓“台湾”这个名字,而不是之前的中性叫法“台北”。这直接戳中了北京的红线,中国外交部马上宣布降级双边关系,大使互召,贸易制裁也跟着来了。立陶宛出口到中国的货物,尤其是激光设备和农产品,订单一下子断了,经济损失直奔10亿欧元。瑙塞达作为总统,当时是力挺这个决定的,他公开表态说这是维护民主价值,争取西方支持。可事实证明,这步棋下得太冒险,美国和欧盟的援助没跟上,立陶宛企业主们叫苦不迭,失业率还小幅反弹。 从那以后,瑙塞达就开始试着修补。2022年,他通过欧盟渠道发声,希望重启对话。2023年,又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出来自省,愿意谈经贸合作。但北京那边铁板一块,没任何回应。立陶宛的使馆在北京空转,申请会晤的函件石沉大海。欧盟内部也分化,有人同情立陶宛的处境,但更多是观望,不想沾边。这不光是经贸问题,还牵扯到一中原则,北京的立场稳如泰山,谁碰谁倒霉。瑙塞达的这些喊话,在国际上听起来更像自说自话,没换来实质进展。 反观爱沙尼亚,这边走的是另一条路。为什么爱沙尼亚能这么顺?说白了,就是务实。波罗的海三国经济体量小,高度依赖欧盟和中国市场。立陶宛2021年对华出口占总出口的1%,但高端制造业依赖大;爱沙尼亚则更侧重IT和物流,2023年对华贸易顺差就拉动GDP增长0.5%。查赫克纳的团队早有准备,访华前就协调了企业代表团,带去具体方案。北京欢迎这种态度,合作协议落地快。相比之下,立陶宛的损失还在发酵,2024年上半年对华出口跌了15%,企业转向越南和墨西哥,但成本高,效果差。 这事儿对瑙塞达的打击不小。波罗的海三国本该抱团取暖,爱沙尼亚的举动等于在区域内划了道线:谁守规矩,谁分蛋糕。瑙塞达的信誉也受损,国内反对党抓住这点攻击,说他的外交赌太大,牺牲国家利益博眼球。欧盟层面,德国和法国私下劝立陶宛低调,但没实质援助。北约内部,军事合作还行,可经贸上大家各顾各。立陶宛的台湾牌,本意是拉近美欧,但美国国会通过的援助法案迟迟没执行,欧盟的“全球门户”计划也绕着走。 到2025年,这局面更明朗了。爱沙尼亚的合作项目已经开花结果,2025年3月,第一批中国风电设备运到塔林,爱沙尼亚能源公司直接签下十年供应合同。查赫克纳接着在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跟中国代表碰头,续签科技合作框架。爱沙尼亚的数字身份证系统,现在接入中欧数据通道,跨境电商量涨了20%。这不光是钱的事儿,还稳固了就业,塔尔图的科技园新增岗位上千。 立陶宛那边呢?瑙塞达的修复努力继续,但收效甚微。2025年5月,他又通过欧盟峰会间接表态,愿意讨论经贸正常化,可北京重申立场:前提是纠正错误。立陶宛经济部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对华贸易赤字扩大到12亿欧元,企业债台高筑。政府推出补贴计划,帮中小企业转内销,但波罗的海市场小,消化不了。瑙塞达的任期到2029年,现在国内民调下滑,焦点全在经济复苏上。 从大格局看,这反映了欧洲对华政策的碎片化。欧盟想“一带一路”对接,但成员国步调不齐。德国车企离不开中国市场,法国核电项目也求合作;波罗的海小国更得掂量自家斤两。立陶宛的案例成了前车之鉴,提醒大家红线不可碰。北京的处理方式稳健:不主动挑事,但回应果断。2024年以来,中国与中东欧贸易总额破3000亿欧元,增长8%,爱沙尼亚贡献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