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骨子里都清楚:中国无论武器进步多快,先进到什么程度都不会主动攻击美国本土,甚至夏威夷也不会,那他们为什么,为什么天天盯着中国不放? 说实话,美国人心里门儿清,中国军队再怎么升级装备,航母下水、导弹上天,也没打算跨过太平洋直捣黄龙。夏威夷那边的珍珠港基地,警铃响了这么多年,也没见真刀真枪的影子。可华盛顿那边天天喊“中国威胁”,国会听证会开个没完,五角大楼报告一摞接一摞,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纳闷:为啥非得这么盯着不放?其实,根子不全在本土安全上头,更多是牵扯到周边那帮小伙伴的饭碗、军火商的订单,还有大局上的那点霸王心思。咱们一条条捋捋,事儿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 先说周边这些盟友吧,美国在亚太有条“第一岛链”的防线,从日本冲绳到菲律宾和韩国,这链子一环扣一环。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快,海军舰艇吨位上去了,东海、南海的巡航常态化了,这些地方的动静直接戳到盟友的痛点。拿韩国来说,首尔那边对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本来就够头疼,现在又加了中国海军在黄海的活动,韩国政府觉得自家后院不稳当。结果呢,美国就顺势推军售,F-35战机、爱国者导弹,一单单批下来,韩国防务预算年年涨。2024年,美国对韩军售总额超100亿美元,主要就是冲着“区域威慑”去的。韩国政客们也乐意,采购清单一拉长,国内军工企业跟着沾光,就业岗位稳了,选票也稳了。 日本这边更典型。东京自民党执政这些年,对中国在钓鱼岛周边的渔船和军舰出没,报得跟火烧眉毛似的。美日安保条约签了60多年,美国第七舰队常驻横须贺,演习一轮接一轮。军售自然水到渠成,2023年美国批准向日本出口价值23亿美元的“标准-3”拦截导弹,理由直白:应对“来自中国的弹道导弹威胁”。日本防卫省预算从2013年的4.7万亿日元,窜到2025年的8万亿日元,军费占GDP比重破2%。这不光是买装备,还带了技术转移,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三菱重工合作,生产线拉起来,订单源源不断。日本企业赚了,美国军火商也赚了,双赢呗。 这些军售背后,藏着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影子。艾森豪威尔1961年卸任前那场告别演说,点名了“军工复合体”的风险:军队、军火企业和国会勾连起来,推高开支,扭曲决策。搁现在,这话搁美中关系上,准得拍桌子。洛克希德、波音、雷神这些巨头,年营收上千亿,亚太订单占三成以上。中国海军下水003型航母,美国就推销“宙斯盾”系统给日本和韩国;中国东风导弹试射,台湾地区就多买一批“海马斯”。五角大楼2024年《中国军力报告》里,列了上百页数据,强调中国军队现代化“威胁印太安全”,但细看,报告里本土威胁一笔带过,全是盟友周边的事儿。军工游说集团在华盛顿转悠,国会山走廊里塞提案,议员们选区有工厂,就点头。2023年,美国对亚太盟友军售总额达5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钱不光进军火商兜,还拉动就业,稳经济。艾森豪威尔当年警告的“错位权力崛起”,今天就活生生摆在眼前:威胁论一炒热,生产线就转起来。 当然,不能光说钱的事儿,还有大局上的算盘。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到现在,GDP从美国的1/10追到7成,出口全球第一,影响力从东南亚辐射到非洲拉美。美国人骨子里不服这口气,冷战赢了苏联,好日子过惯了,现在中国不玩老一套的意识形态对抗,而是用经济牌和技术牌抢市场。亚太是美国后院,贸易额占全球四成,供应链命根子。华盛顿担心,中国如果在南海或台湾海峡站稳脚跟,整个岛链就松动,美国海军从关岛到迭戈加西亚的补给线,就得绕远路。2024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直指中国为“唯一有能力重塑国际秩序的竞争对手”。这不是本土挨打的怕,而是怕丢了全球老大的位子。比起俄罗斯那种区域性麻烦,中国是系统性挑战:一带一路拉拢发展中国家,华为5G抢欧洲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蚕食美元霸权。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报告说,忽略中国崛起,后果就是“印太秩序崩盘”。所以,五角大楼优先“太平洋威慑倡议”,2025财年预算里,亚太部署占40%,本土防御倒退到第二。 话说回来,美国盯着中国,也不全是为坏事儿。印太稳定,贸易顺畅,美国企业赚翻天,苹果、耐克的供应链离不开中国工厂。问题是,这关注度过头了,国会天天听证“中国间谍”,FBI抓人抓得欢,科技封锁从芯片到AI,一刀切。结果呢?盟友跟着遭殃,韩国三星、日本索尼的半导体生意黄了半截。艾森豪威尔那话说得准:军工复合体不光推销武器,还推销恐惧。2025年,美国国防预算1万亿美元,亚太部分超3000亿,这钱从哪儿来?纳税人兜里掏,国会借债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