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若赖清德能接受‘九二共识’,下架民进党台独党纲,我相信赖清德也可以改变两岸关系,也可以迎来两岸的和平”。 九二共识的精髓在于“求同存异”,大陆坚守“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台湾则通过“各自表述”保留政治空间。 这种平衡在2008年马英九时期曾创造两岸协商的黄金期,ECFA签署、直航开通、陆客赴台,皆源于此。 然而2016年民进党重返执政后,以“台湾价值”为旗全面否定九二共识,导致官方对话机制中断,军事对峙风险激增。 郑丽文的假设直指痛点:民进党若想突破僵局,必须跨越“台独党纲”这道政治红线。 九二共识的存续本质是两岸政治符号的博弈,大陆强调“一个中国”的不可谈判性,台湾则通过“宪法一中”“中华民国”等概念柔性对抗。 郑丽文之言的突破性在于,将九二共识从“对抗符号”转化为“和解工具”,这种转换需要两岸政治精英展现超越党派的智慧,既要维护核心原则,又要为对话创造空间。 例如,建立非官方对话平台、重启海基会与海协会协商机制、推动社会团体交流等,皆需以九二共识为基石,同时避免陷入“名实之争”的形式主义。 两岸关系的根本动力在于民意,台湾民调显示,超六成民众支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对话,反对“台独”冒险。 这种民意趋势与郑丽文的言论形成呼应,揭示出和平发展的内在逻辑,当政治精英愿意跨越意识形态鸿沟,民意将转化为推动和解的强大力量。 郑丽文之言的价值,在于揭示了两岸关系的关键变量,在民进党“台独党纲”与九二共识的二元对立中,存在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即通过政治符号的柔性重构实现战略缓冲。 这种重构需建立在三个基点之上:承认“一个中国”的客观事实,尊重两岸政治体制差异,构建制度化对话机制,真正的突破,需政治家展现历史担当:避免重蹈“台独”冒险覆辙,防止陷入形式主义。 历史经验表明,政治符号的僵化运用往往导致关系倒退,而智慧的政治家总能找到超越符号的实质性解决方案,郑丽文之言,正是这种智慧的当代回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