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工网评丨法官直播卖螃蟹?不必急于苛责“先行先试者”

“各位网友朋友们,我手上拿的是一只公蟹……”镜头前,身着制服的法官正举着螃蟹熟练地讲解售卖。这不是什么综艺节目,而是江苏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法院的一场特殊直播。据央视新闻报道,10月31日晚,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直播间,三位法官化身带货主播,在两个半小时里卖出100多单螃蟹,所有收入直接进入法院监管账户,用于帮助一个“诚实而不幸”的家庭清偿债务。

这场特殊的直播吸引了20万网友围观,法官在介绍螃蟹的同时,穿插讲解了相关法律知识,让直播间秒变普法课堂。从严肃的法庭到热闹的直播间,法官的这一“跨界”之举让人们意识到,法治精神不仅仅彰显于法庭之上,也可以蕴藏于直播间、蕴藏于一次有温度的执行中。

这场直播背后,是一个关于诚信与坚守的故事——当事人因意外事故欠下巨额债务,十多年来坚持偿债却始终未能走出困境。对此,法院并未简单采取强制措施,而是通过“执行筛查”“会商甄别”等程序,确认其诚信状况后为其量身定制了这套帮扶方案。

“法官带货”合规吗?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网络司法拍卖的相关规定,法院有权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财产处置。在此次直播中,法官通过现场展示拍品、如实说明财产状况等环节,严格履行了职责,同时,所有销售款项均直接进入法院监管账户,全程实现闭环管理。这既确保了资金安全,也维护了程序的规范性与透明度。同时,法院这么做符合用“灵活变通方式”帮助债务人、善意文明执行的理念。

当然,也有网友对此提出质疑,比如,法官穿着制服带货,合适吗?会不会影响本职工作?是否会影响“司法中立”?高淳法院明确表示,直播利用的是非工作时间,收入全程专账管理。给诚信者一个重新站起来的支点,上述法院的做法其实是一次在法律框架内的暖心探索,也是对相关法律制度和精神的一次创新实践。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司法机关类似的创新和探索还有一些——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危险驾驶案件时,创新引入“社会公益服务考察机制”,让犯罪嫌疑人通过参与交通秩序维护、交通普法等志愿服务,深刻认识自身错误,并在服务社会中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面对当事人因养殖亏损无力偿还贷款的困境,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法院并未“一判了之”,而是创新推出“分期履行+信用修复”的柔性方案,既保障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又为诚实守信的债务人保留了生存发展的空间……

从直播间里的“法官带货”,到对轻罪者的“公益服务考察”,再到允许困难债务人“分期履行”,这些实践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司法“刚柔并济”的善治图景——司法有坚守法律规定和底线不动摇的一面,也有以智慧与温情回应复杂社会现实,注重执行效果,力求定分止争的一面。

所以,当法官在直播间尽力带货以求实现双赢时,人们其实不必急于苛责,这更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未来能否成为常态化的举措,还需进一步的实践和论证。无论如何,这种为当事人多想一步、多做一些,努力平衡法律尊严与人间烟火、努力实现更好的执行效果的意识和实践,都应该拥有更理性更包容的舆论空间——如此,先行先试者才会有更多前行的勇气和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