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什么说瑞典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这么说吧,在瑞典生活几个月,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为什么说瑞典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这么说吧,在瑞典生活几个月,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别被那些旅游宣传骗了,什么极光森林、干净街道、高福利,听着像童话里的地方,真搬进去住才知道,那地方对中国人来说简直是 “慢性情绪磨盘”,磨不了多久就想逃。 首先那气候就先给你来了个下马威,尤其秋冬季节,整个天阴沉沉的像蒙了层灰布。北部更邪乎,直接进入极夜模式,一天下来能见到太阳的功夫也就俩仨小时,剩下的时间全靠路灯撑着亮。 人跟植物似的,缺了光照就没精神,褪黑素分泌乱成一团,白天昏昏沉沉想睡觉,到了晚上反倒瞪着眼睛睡不着。 瑞典公共卫生局都有数据,移民群体里冬季抑郁的能占到 8% 到 10%,年轻人和女性更明显,极夜区的失眠率直接飙到 20%。 补维生素 D、扛着日光灯照都没用,哪比得上国内冬天太阳底下那碗热豆腐脑实在,那种从骨头缝里冒出来的冷清,没亲身经历过真体会不到。 气候熬过去了,钱包又得遭罪。别听人吹瑞典福利好,那是人家本地人交了几十年税堆出来的,刚去的中国人根本沾不上边,反倒得先扛住高物价的暴击。 超市里一根黄瓜能卖到 18 块,剪个头发要 500 块,随便在斯德哥尔摩郊区租个一居室,月租就得一万五以上,再加上通勤开销,一个月工资一半就没了。 瑞典的生活成本排进了全球前十,食品价格比欧盟平均水平还高 30%,七成中国移民都在喊经济压力大。 十块钱在国内能买四个菜,在瑞典连个小面包都拿不下,这种 “高福利背后的高消费” 最熬人,想留下吧压力太大,想回国又不甘心,纠结来纠结去,情绪早就垮了一半。 钱的事儿还没理顺,社交上的孤独感更让人憋得慌。中国人过日子就图个热络,街坊邻居打个招呼,周末约着吃顿饭、打个牌,可在瑞典,热闹比黄金还稀罕。 住半年跟邻居都未必能说上一句 “Hello”,主动凑上去打招呼,人家也就是点点头就走,跟个社交冷气机似的。 瑞典人讲究私人空间,从小就习惯了独来独往,周末不是在家陪娃就是往森林里钻,压根没有中国人喜欢的集体活动。南瑞典那边的中国移民里,40% 都觉得最大的难题是交不到朋友,移民群体的精神健康风险比本地人高出 25%。 想靠社区活动破冰也没用,语言不通、节奏对不上,聊不到一块儿去,最后只能靠刷抖音、跟家人视频解闷,越刷越想家,越聊越觉得孤单。 社交指望不上,吃口顺心饭也难。本以为换口味不算事儿,到了瑞典才知道啥叫 “吃不下”。 国内的水煮鱼到这儿变成了奶油味,好好的川菜被改得四不像,想自己做饭吧,调料比金子还难找,买包辣椒一点辣味没有,炒出来的菜寡淡得没胃口。 更别提瑞典那 “臭名昭著” 的盐腌鲱鱼,开罐头都得去室外,不然那味儿能把公寓里的人熏跑,当地人当个宝贝,中国人尝一口都得屏住呼吸往下咽。 60% 的中国移民最怀念的就是家乡菜,不是矫情,是每天对着不合口味的食物,日子都过得没滋没味,那种胃里的空虚,其实是心里的落差。 吃不好住不顺,真要是生病了更头疼。瑞典的公立医院那叫一个慢,看个病得提前几周预约,一场发烧等轮到就诊了,说不定早就自己好了。 牙科问题更能拖,平均候诊时间得三个月,想快点看病只能去私立医院,花的钱能让刚松口气的钱包再瘪下去。 这种慢节奏搁在国内根本没法忍,可在瑞典只能等着,那些看似琐碎的不顺心,攒多了就成了压垮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是瑞典本身不好,是它太 “瑞典” 了,从头到脚都透着一种 “慢半拍” 的冷清。中国人习惯的烟火气、热络劲儿、一口熟悉的味道,在那儿根本找不到。 近几年移民瑞典的中国人是多了 15%,但真正能待满五年的不到三成,剩下的不是回国就是转去了别的国家。 说到底,人活着不只是看风景好不好、街道干不干净,更得图个心里踏实、日子热闹。瑞典的湖再静、天再蓝,也抵不过国内路边摊的一串烤串、街坊邻居的一句寒暄。 那种 “高质量但低温度” 的生活,或许适合喜欢独处的人,可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待久了真能把人憋出抑郁,哪还能待得住呢?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高福利高收入的北欧人,为什么总感到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