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花15分钟写下的习作,能让全班同学不离开座位,就看见彼此的习作吗?
11月6日上午,《2025滨江区“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的发布会现场,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王喆老师的一堂人工智能赋能课,让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整节课中,学生大约有6次在‘滨实作文小助’的帮助下进行学习,既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感受,也提升了能力。”滨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周芸佳在课后说,这样的场景正是《白皮书》发布后,期望达成的全区中小学的教学景象。
5分钟搞定全班作业批改
老师说AI让教学更高效了
像“滨实作文小助”一样的人工智能工具,在滨江区的校园里还有不少。
去年9月,滨江区在杭州二中附属第一学校试点投放了作业自动批改机。通过这台机器,原本一两个小时才能批改完的作业,5分钟就能搞定,而且和手改的一样,都有红色的“勾勾叉叉”,对错一目了然。

“以前需要一份份作业批改,全班整体情况如何?哪些题目出错率高?统计对比起来是个很大的工程,但现在可以通过系统自动生成,节省了不少时间。”有老师说,批改任务的减负,让他们有了更多时间去研究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更重要的是能够收获精准的数据分析,教学的针对性也更强了。”
本学期开始,作业自动批改机已经覆盖到全区所有中小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老师正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

用AI破解传统教育核心痛点
全面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
“传统教育就像赤脚医生坐诊,教学效率低下、学情反馈滞后、个性化学习缺失,怎么破解?我们认为,要有像现代化医院一样的人工智能来协同,用AI定位知识盲区,实现‘靶向辅导’,让老师成为主治医生聚焦教学设计。”
周局长在主题报告中提到,近年来,滨江区坚持创新驱动,将打造AI赋能“教育硅谷”作为重要工程不断推进,今年还被刘非书记批示要求“以滨江为试点打造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城市范例”。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接踵而来:如何将产业优势转化为教育创新的“滨江方案”?如何避免“硬件堆砌”或“技术空砖”,让AI真正破解教育核心痛点?“这次发布的《白皮书》,就将对这些问题作系统性回应。”周局长说。

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蒋锋、滨江区副区长包嘉颖等领导共同发布《白皮书》
“具体来说,就是以教学流程重塑、师生素养提升、产教协同创新为三大路径,通过智能批改、个性化学习平台等实现‘精准教学’,构建分层课程与‘研训结合’的教师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此外,周局长也提到,未来滨江区教育局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与区内高新企业共研场景化应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独特的育人及治理效能,帮助未来数智教育有效落地。
到2030年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滨江范式”
《白皮书》里有什么?我们为大家摘取了其中的几块重点内容。
一是构建“1+5+N”发展指标体系,即1个总目标、5个核心维度指标、N个专项行动指标。
滨江区计划在2027年建成“教育数字基座”,到2030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滨江范式”。根据规划,届时AI教学终端普及率、智慧课堂覆盖率、教师AI培训覆盖率等核心指标将全面达到100%,学生AI课程参与率不低于95%。
此外,滨江还将设立AI教育伦理审查机制,打造“可信赖的教育数据安全港”,并推动成立“AI教育产业联盟”,促进教育场景与企业技术的协同创新。
二是打造AI赋能的七大工程。明确将依托本地顶尖科技产业优势,重点实施“双向驱动”创新工程、“硅谷智源”筑基工程、“课堂深融”赋能工程、“五育画像”评价工程、“AI教师”提升工程、“AI素养”跃升工程、“数字公平”均衡工程等七大工程,全面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本次会议还围绕《2025滨江区“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滨江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设计方案》《滨江区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行动计划》作了详细的文本解读。并设置了成果交流环节,发言代表分别从“教、学、评、研”等不同角度分享AI赋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以此次白皮书发布为新的起点,下一步,滨江区将遵循“七大工程”实施路径与“1+5+N”指标体系,持续深化数字教育生态建设,拓展智慧应用场景,强化成果推广辐射,将“滨江范式”打造为全国数字教育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