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02年,袁世凯花1万两白银给慈禧买了辆进口汽车。慈禧问了一句话:"这车跑得这

1902年,袁世凯花1万两白银给慈禧买了辆进口汽车。慈禧问了一句话:"这车跑得这么快,要吃许多草吧?"全场鸦雀无声。   这看似好笑的一问,实则藏着晚清王朝对世界的隔阂。   袁世凯送车可不是一时兴起,这步棋走得精着呢,那会儿他刚从山东巡抚升为代理直隶总督,能不能“转正”全看慈禧的心思。   之前接驾时献银子、请乐团已经讨了些好,可他觉得还不够,得送个别人想不出的稀罕物。   那会儿火车、电报虽已进中国,但汽车还是稀罕得紧,全中国都没几辆,袁世凯专门托洋人从美国杜里埃兄弟那儿订了货,再经香港运到北京,光是折腾就花了小半年。   汽车运到颐和园那天,场面热闹得像过节,黑色的车身擦得锃亮,四个橡胶轮子比马车轱辘看着软和,车头还装着黄铜喇叭,一按就“滴滴”响。   太监宫女们围着看新鲜,连见多识广的李莲英都忍不住伸手摸了摸车身。   慈禧扶着太监的手走出来,先是围着车转了两圈,眼神里全是好奇,等车被洋人司机发动起来,看着它不用马拉就往前跑,她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也就是这时候,她突然问出了那句让全场沉默的话。   当时跟着的大臣里有懂些洋务的,比如刚从国外考察回来的端方,他心里清楚这车烧的是油,可看着慈禧一脸认真的样子,再瞅瞅周围虎视眈眈的守旧派大臣,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谁都知道,老佛爷最恨别人说她不懂事,要是当场纠正,说不定还得落个“卖弄洋学问”的罪名。   最后还是李莲英打了圆场,说这洋物件有洋规矩,回头让洋人详细讲,才把这尴尬给揭了过去。   为了让慈禧能安心坐车,李莲英还特意办了个“临时驾校”,从民间招了些想学开车的人,找洋师傅来教。   一个叫孙富龄的汉子学得最快,成了慈禧的专属司机,刚开始那段日子,慈禧天天让孙富龄载着她在颐和园里兜风,连坐惯了的十六抬大轿都扔在了一边。   可好景不长,麻烦就来了,有次慈禧赏了孙富龄一碗酒,他喝了之后开车没留神,撞上了个横穿的小太监,闹出了人命。   这事儿让守旧派大臣抓住了把柄,纷纷上书说司机和太后平起平坐,有失体统。   慈禧本来就觉得这事不妥,干脆下旨让孙富龄跪着开车,谁都知道跪着没法踩油门刹车,孙富龄怕再出事,就用棉絮堵了油管,谎称车坏了,宫里没人懂修汽车,这宝贝疙瘩就这么被扔在了角落里。   后来这辆车就一直搁在颐和园,风吹日晒的也没人管,直到几十年后,人们才发现它的价值,原来这杜里埃汽车全世界就剩两辆,另一辆在美国。   有外国公司想花大价钱买走,都被拒绝了,现在它还安安静静待在颐和园的陈列馆里,车身的油漆虽已斑驳,但那四个橡胶轮子还依稀能看出当年的模样。   现在再回头看慈禧那句“要吃许多草吧”,其实一点都不好笑,那会儿西方已经汽车普及,咱们的最高统治者却还以为这是“铁打的牲口”,这种认知上的鸿沟,哪是一辆汽车能填平的。   袁世凯送车是为了当官,他懂这物件的新奇,却不懂背后的技术和时代潮流;慈禧喜欢这物件的新鲜,却容不下它带来的礼仪冲击。   这辆汽车完全揭穿了晚清的尴尬,外面的世界已经跑起来了,咱们还在琢磨“铁车吃不吃草”。   它没给袁世凯换来更多的政治资本,也没让慈禧看清世界的变化,最后只成了一段荒诞的历史注脚,安安静静待在博物馆里,提醒着后人闭门造车的代价。   参考资料:光明数字报《慈禧的那辆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