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逼欧盟低头,中欧关系悄悄回暖,背后全是算盘 美国那边刚换了总统,欧洲这边马上紧张起来,2025年1月20号特朗普一上任,就直接对欧洲的钢铝产品加征关税,欧洲的工厂原本指望美国能提供支持,结果自己先挨了一记重击,冯德莱恩在达沃斯发表讲话,表面上批评中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话里却透露出不能只依赖美国的意思,这话听起来有些矛盾,实际上却很实在,如果不和中国开展合作,日子只会更加难过。 荷兰这边操作更绝,去年底刚说要限制ASML的光刻机出口,今年一月却突然改口,把大部分对华销售从敏感清单里移除,表面上是在管理,实际上没有真正切断供应,ASML自己也承认,去年卖给中国的设备还占他们总销售额的四成多,中国市场虽然规模变小了,但订单还在继续,生产线也没停掉,估计他们心里明白,真要断供的话,自己就先撑不下去了。 中方行动迅速,丁薛祥副总理在一月底访问海牙,与荷兰国王、首相及经济大臣展开交流,双方未就人权议题争论,也未围绕ASML公司展开讨论,而是聚焦供应链合作与气候治理议题,荷兰首相随即接受访华邀请,中方也表达增强互信的意愿,整个过程不像以往紧张对峙的谈判,更像邻里之间坐下喝茶商量如何共同前行。 技术封锁这个事,欧洲那边自己也撑不住,去年七月他们对中国电动车加税,最高加到百分之三十八,结果今年十一月中国一宣布暂停稀土出口管制,欧洲马上改口说欢迎,ASML公司早就开始囤积稀土,这一招正好解决了他们的紧急需求,之前中国企业想自己制造DUV光刻机,折腾到十月发现组装不起来,最后还得找ASML公司来修理,这些情况说明技术差距还存在,硬碰硬没有用。 欧盟内部其实也经常意见不合,冯德莱恩四月打电话和中国沟通,希望欧洲企业能多进入中国市场,但到了十月,荷兰却把一家中资芯片公司Nexperia收归国有,理由是出于安全考虑,两边的政策明显有矛盾,不过七月那次中欧峰会之后,双方在联合声明里写得很直接,采购要互利互惠,气候合作也要优先推进,冯德莱恩自己也承认,大部分贸易往来对两边都有好处,她虽然嘴上总提价值观,实际行动却很实在。 现在这波缓和,根本不是出于战略调整,而是被美国直接逼出来的结果,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做法,让欧洲只能转向中国分担压力,如果2028年民主党重新执政,欧盟很可能又会回头依赖美国,ASML至今不公开对华销售数据,说明这些企业也在想办法保护自己,冯德莱恩本质上倾向亲美立场,这次转变完全是因为现实压力,并非真心想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中国虽然制造能力强,但关键设备还得依靠西方技术,两边其实相互依存,就这么维持着一种拉扯的关系。 我琢磨着这事儿挺有意思,国际关系本来就不讲谁对谁错,只看谁能扛住压力,欧洲现在进退两难,既不敢得罪美国,又舍不得中国市场,中国这边倒很淡定,反正产能就在这儿摆着,买不买随你便,大家表面上客客气气,心里都在打自己的算盘,这种被现实逼出来的合作,反而比那些光喊口号的联盟来得实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