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有一次董宇辉在直播间讲他的姐姐对他的好: ​“当年考上初中那一年,家里特别难。我

有一次董宇辉在直播间讲他的姐姐对他的好: ​“当年考上初中那一年,家里特别难。我爸爸在外打工,没有寄回来学费。我跟妈妈出去借钱,借了一天也没有借到学费! ​晚上很晚回家,家里点着蜡烛!因为没有钱交电费把电给停了。 蜡烛的火苗在黑夜里晃啊晃,把母子俩的影子拉得老长。妈妈坐在炕沿上,双手捂着脸,肩膀一抽一抽的,话都不敢说——她跑了村里五户人家,要么说自家也紧巴,要么就找借口推脱,连最亲近的亲戚都没松口。董宇辉站在旁边,心里又酸又慌,攥着衣角低头不语,甚至想过“不然就不上学了”。 就在这时,姐姐从里屋走了出来,手里攥着一个皱巴巴的蓝布口袋,轻轻放在蜡烛旁的炕桌上。她那年刚上初二,比董宇辉大两岁,平时话不多,却总把好吃的、好用的都让着弟弟。“妈,弟,你们看看这个。”姐姐的声音有点小,却很坚定,她伸手把口袋里的东西倒出来,一堆一毛、两毛的零钱散落在桌上,还有几个用红线串起来的硬币,沾着点泥土,显然是藏了很久。 “这是我攒的,平时帮邻居喂猪、割草赚的,还有过年的压岁钱,一直没舍得花。”姐姐说着,又从手腕上褪下一个塑料手镯——那是她生日时姑姑送的,平时宝贝得不行,睡觉都戴着。“这个能换点钱,凑一凑,弟的学费应该就够了。” 董宇辉看着桌上的零钱和那个还带着姐姐体温的手镯,眼泪唰地就下来了。他知道姐姐有多喜欢那个手镯,平时谁碰一下都不行,可现在为了他的学费,说褪就褪了。“姐,我不要,你留着……”他哽咽着说,话都说不连贯。姐姐却抬手抹了抹他的眼泪,语气很温柔:“傻弟弟,上学才是正经事,我这手镯算啥。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给我买个更好的。” 妈妈也抬起头,看着女儿懂事的模样,眼泪掉得更凶了,伸手把两个孩子搂在怀里。蜡烛的光映着三张脸,泪水混着感动,在黑夜里凝成了最暖的画面。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一起数钱,数了三遍,总共是87块6毛——刚好够交学费和书本费。姐姐把钱小心翼翼地折好,塞进妈妈的口袋,反复叮嘱:“妈,明天一早就去学校交了,别耽误弟报名。” 董宇辉说,他永远记得那天晚上的蜡烛光,记得姐姐褪下手镯时毫不犹豫的样子。后来他带着那笔“沉甸甸”的学费去报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姐姐的牺牲。初中三年,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书,晚上借着邻居家的灯光做题,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列,而姐姐总是省吃俭用,把自己的作业本正面写完写反面,铅笔头削得不能再削了还在用,却从来没跟家里喊过苦。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要交10块钱车费,董宇辉想都没想就跟老师说“不参加”。姐姐知道后,偷偷去镇上的废品站捡了三天塑料瓶,换了12块钱,塞到他手里:“去吧,别跟同学落下,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好。”那天董宇辉背着书包去春游,看着身边同学嬉笑打闹,心里却一直想着姐姐弯腰捡废品的样子,他把看到的风景都记在本子上,回来一字一句讲给姐姐听。 直播间里,董宇辉讲到这里时,声音明显哽咽了,眼眶泛红,拿起纸巾擦了擦眼角。“那时候不懂,觉得姐姐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后来长大了才明白,她那时候也只是个孩子啊。”他说,姐姐为了他,放弃了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后来因为家里实在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学,姐姐主动提出辍学,去城里打工补贴家用。 “我上高中的时候,姐姐每个月都会寄钱给我,还会在信里叮嘱我好好吃饭、别熬夜。”董宇辉的声音带着怀念,“她自己在工厂里加班加点,吃最便宜的盒饭,却总怕我在学校受委屈。”正是姐姐的这份爱,成了他求学路上最坚实的后盾,让他在一次次遇到困难时,都能咬牙坚持下去。 后来董宇辉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有了自己的事业,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姐姐买了一个金手镯——比当年那个塑料的漂亮百倍、珍贵百倍。他带着姐姐去逛街、买衣服,想把当年姐姐亏欠自己的,都一一补回来。可姐姐却总说:“不用这么破费,你过得好,我就放心了。” 董宇辉在直播间里说:“亲情就是这样,它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牵挂,是关键时刻毫不犹豫的付出。”姐姐的爱,不仅帮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更教会了他感恩、坚持和担当。现在的他,不管走到哪里,都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记得那个在蜡烛下为他褪下手镯的姐姐。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会被功名利禄裹挟,但家人的爱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那些看似平凡的付出,日积月累,就成了我们前行的勇气。董宇辉的故事告诉我们,亲情从来都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奔赴与感恩,它能跨越贫穷与距离,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