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顺序很重要:特朗普先履行承诺,中方再宣布对等措施! 当地时间周二,特朗普政府签署两道行政令,将所谓“芬太尼关税”下调10%,同时把24%关税的暂缓期延长一年,新期限截止到明年11月10日。 这两项举措并非突发,而是中美釜山会晤中美方明确许下的承诺,如今终于从口头约定落地为实际政策。 次日周三,中方随即作出回应,三项对等措施同步公布:暂停一年实施24%对美加征关税,暂停对美国部分农产品的额外关税,同时暂停针对美国16家实体的相关出口管制措施,期限同样为一年。 熟悉中美经贸博弈的人都清楚,这后两项措施正是今年3月美方贸然加征“芬太尼关税”时,中方为维护自身权益推出的反制手段。 一进一退之间,清晰呈现出“美方先行动,中方再跟进”的鲜明节奏,这背后藏着的何止是政策调整,更是大国交往中至关重要的信任逻辑。 说起这场关税风波的源头,所谓“芬太尼关税”本身就站不住脚。美方当初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华加征关税,纯属借题发挥、无理找借口。 美国国内芬太尼滥用危机愈演愈烈,根源完全在其自身——从三十多年前阿片类药物“无害论”的刻意误导,到制药企业为逐利疯狂游说政客,再到两党在禁毒立法上相互掣肘,种种乱象才导致危机蔓延。 数据足以说明问题: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人,消费了全球80%的阿片类药物,美国早已是全球最大的芬太尼生产国和消费国。 反观中方,在自身无规模性滥用的情况下,应美方请求于2019年在全球率先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建立起全链条监管体系,为全球禁毒合作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美方无视这些事实,将自身治理失责甩锅给中方,借机加征关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本质上就是单边霸凌。 此次美方率先履约,为何会引发广泛关注?关键就在于特朗普政府过往的行事风格。“反复无常”早已是其标签,承诺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此前多次经贸磋商中,美方曾出现过刚达成共识就反悔、刚承诺取消关税就变卦的情况,让“信任”二字在双边关系中变得格外脆弱。 也正因为如此,中方始终坚持“不见兔子不撒鹰”,不到政策正式落地的最后一刻,绝不轻易松动反制措施。这种谨慎并非不信任,而是在多次博弈中总结出的务实之道。 大国交往,重诺守信是底线,没有实际行动支撑的承诺,不过是镜花水月。有人或许会问,美方此次为何愿意履行承诺? 答案其实很简单,贸易战没有赢家,持续的关税壁垒对中美双方都造成了实质伤害。对美国而言,加征关税导致国内企业成本上升、消费者负担加重,相关行业怨声载道。 中美釜山会晤达成的共识,正是双方都意识到“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必然选择。美方此次主动下调关税、延长暂缓期,既是兑现承诺,也是为自身经济发展松绑,更是对中美经贸合作重要性的重新认知。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稳定性向来堪忧,翻脸比翻书还快并非夸张。历史已经多次证明,美方完全可能因为国内政治博弈、选举利益考量等因素,随时推翻此前的承诺。 此次关税调整的期限均为一年,本身就意味着不确定性,未来是否会出现“中途变卦”“事后加码”等情况,仍需持续观察。中方的对等措施设置同样期限,正是留有余地、防范风险的明智之举,既展现了推进合作的诚意,也守住了自身的原则底线。 这场“先履约再对等”的互动,给中美经贸关系带来了一丝缓和的契机,也为大国交往提供了重要启示:信任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一次次实际行动之上。 美方若真想改善双边经贸关系,就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应拿出长期稳定的政策导向,摒弃“极限施压”“出尔反尔”的旧套路。 中方始终愿意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推进合作,但前提是美方必须遵守承诺、履行义务,用实际行动修复受损的信任。 未来一年,是中美经贸关系的“观察期”,也是“机遇期”。关税暂缓为双方企业带来了喘息空间,农产品贸易和企业合作的恢复,有望让两国产业链供应链更加顺畅。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美方能够坚守承诺、言行一致。毕竟,信任的构建非一日之功,而摧毁它却可能只在一念之间。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经贸合作的走向不仅关乎两国利益,更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大局。 希望美方能够珍惜此次契机,以实际行动维护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让“重诺守信”成为大国交往的常态,而非昙花一现的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