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方的意思,俄罗斯终于懂了,俄专家:中俄不是军事同盟最近,俄罗斯一位专家突然放话

中方的意思,俄罗斯终于懂了,俄专家:中俄不是军事同盟最近,俄罗斯一位专家突然放话,说中国算不上真朋友,暗示普京可能会掉头去找美国。这话在中俄“友谊无上限”的背景音里,听起来格外刺耳。   可细品才发现,这哪是翻脸?分明是俄罗斯精英层憋了多年的真心话大爆发!   先说说那组看着亮眼的贸易数据——2023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181.76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可数字背后的结构却藏着俄方的隐忧,莫斯科往中国运的货里,近70%是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还有少量的矿产和农产品,卖的是老天爷给的饭碗,技术含量低不说,价格还得跟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主动权攥在别人手里。   反观中国输俄的货物,汽车、智能手机、工程机械占了大头,2023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销量占比直接冲到42%,比上一年翻了一倍还多,华为、小米的手机在俄市场份额也超过了35%,连修建西伯利亚铁路复线用的盾构机、远东农场的播种机,都是“中国制造”。   一边是靠天吃饭的资源输出,一边是能实打实帮对方升级产业、改善民生的工业制成品,时间长了,俄方一些人心里难免不是滋味,总觉得这种合作没达到他们理想中“平起平坐”的对等状态,落差感一上来,抱怨的话自然就多了。   其实中俄这七十年的往来,本就没走成一条直线,一直在“亲近”和“疏离”之间找平衡,上世纪五十年代,两国签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那会儿是真・兄弟并肩,苏联帮着建了156个工业项目,中国也全力支持苏联的国际立场;可到了六十年代,因为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分歧,关系急转直下,边境甚至出现过摩擦;八十年代末关系正常化后,又慢慢恢复往来;直到九十年代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算是找到了稳定的相处模式。   这么多年来,俄方想的是“对等合作”,不想只当资源供应方;中方要的是“互利共赢”,不搞排他的捆绑,这种诉求上的细微差异,平时藏在合作的热闹里,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冒出来。   最让俄方心里发怵的,其实是苏联解体的教训,当年苏联就是因为过度依赖资源出口,轻工业和民生产业严重滞后,又一味跟美国搞军备竞赛,把经济拖得濒临崩溃,最后落得分崩离析的下场。   现在俄罗斯面对西方一轮接一轮的制裁,能源出口虽然靠中国、印度撑住了场子,但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是没解决——2023年俄GDP里,能源相关产业占比仍超过30%,跟当年苏联的困境有点像。   这种“历史重现”的隐忧,让俄精英层不敢把所有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哪怕跟中国合作得再顺,也总想着留条后路,生怕哪天又陷入被动,所以科瑟列夫提“找美国”,与其说是要翻脸,不如说是这种焦虑感的爆发。   再看普京最近的动作,所谓“对美示好”其实是老谋深算的平衡术,比如在乌克兰问题上,他去年年底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松口说“不排除与西方谈判的可能”,没把话说死;在能源合作上,虽然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量降了,但还保留着北溪管道的维修通道,没彻底断了联系;甚至在军控问题上,也跟美国保持着有限沟通,避免核军控条约彻底失效。   他心里门儿清,俄罗斯现在需要的是“喘息空间”,跟中国合作是为了稳住经济基本盘,跟美国留点周旋余地,是为了避免被彻底孤立,这种“两边不靠、两边都沾点”的打法,是莫斯科在大国博弈里练出来的生存技巧,不是真要跟中国划清界限。   可偏偏是中国一直坚持的“非盟友”定位,反倒让这段关系扛住了各种风浪,要是真搞成军事同盟,反而容易被绑进对方的争端里——比如俄乌冲突,要是中俄是盟友,中国就得被迫选边站,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反而容易生嫌隙。   现在这样就灵活多了:经济上,俄罗斯靠资源换来了中国的工业品和投资,缓解了制裁压力;中国则通过合作,稳定了能源供应,拓展了市场,政治上,双方在联合国、上合组织这些平台互相支持,比如在涉疆、涉台问题上,俄罗斯始终站在中国这边;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保持中立,也帮俄罗斯避免了被彻底孤立。   最近莫斯科那边也慢慢转过弯来了,有俄外交部官员私下透露,“非盟友”不是疏远,而是“最聪明的合作模式”——不用承担同盟的义务,却能享受实打实的好处,科瑟列夫那篇文章引发的争论,反而让更多俄精英意识到,纠结“是不是真朋友”没用,能一起解决问题、一起过日子才重要。   现在中俄除了能源和贸易,还在往更深的领域走:北极的LNG项目已经开工,联合研制的CR929客机进入了关键测试阶段,甚至在数字货币结算上都开始了合作,这些不是靠“同盟”绑出来的,是靠彼此需要、彼此信任攒出来的。   你说,等中俄在更多领域扎下根,这种“非盟友”的合作模式,会不会成大国相处的新样板?评论区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