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一位乌克兰人聊到自家总统时曾说:“我知道不少中国人觉得泽连斯基以前是喜剧演员,当

一位乌克兰人聊到自家总统时曾说:“我知道不少中国人觉得泽连斯基以前是喜剧演员,当总统像个笑话。但2019年大选,我、我爸妈还有亲戚朋友都投了他,总共73%的乌克兰人选了他,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前总统波罗申科太失望了。”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其实有很多人都觉得,选泽连斯基这个喜剧演员当总统像笑话,可你知道吗,对他们来说,那一年没笑的才多。   就在2019年大选,泽连斯基拿下73%的选票,这不是奇迹,是压抑太久的爆发,那一刻的乌克兰,三个词能概括:穷、乱、怕。   先是“穷”,五年下来,波罗申科把一个能喘口气的国家折腾成“欧洲贫民区”,通胀高得离谱,工资却像钉死的表针。   城市里不少家庭一个月的收入只够交房租和买面包,年轻人背着包跑去波兰打工,老人领着拖欠的养老金干着急,GDP下滑、债台高筑,老百姓的钱包越掏越空。   再是“乱”,从政府大厅到村镇办事处,腐败就像空气,人人都得吸。   你想办事,就得“懂规矩”;你想拿批文,就得“表示点心意”。   上头喊着反腐,底下照样分赃,寡头企业掌控能源、媒体、银行,政策成了给他们量身定做的合同,老百姓骂一句“国家是寡头的”,没人反驳。   还有“怕”,顿巴斯的战火拖了五年没停,前线士兵缺衣少粮,家属寄出的保暖衣服都被中途贪掉。   政府一边喊“保卫国家”,一边军火库爆炸,谁都知道那是“销账”的烟花,和平成了口号,停火成了笑话,民心被透支到只剩麻木。   在这样的背景下,泽连斯基出现了。   不是因为他演过总统,而是他“不是那一帮人”,他没政党包袱,没体制背景,说话像普通人:反腐、求和、让老百姓能活下去。   这三句话,比波罗申科那些长篇演讲有用得多,他不用开大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几条视频就火遍全国,很多人第一次觉得政治也能听懂。   电视剧《人民公仆》确实帮了他,但那只是火种,真点燃选票的,是那股“换谁都行”的民意,有人说那是盲目,其实那是赌命。   对乌克兰人来说,那一年不是选“演员”,是拒绝“旧剧本”。   而泽连斯基上台后,乌克兰人等着看他能不能兑现那三句承诺,头一年,他干的事还真不少:成立最高反腐法院,换掉几十个地方官,整治被寡头盘踞的银行系统,把几家大财团的资产收回国有。   财政分权也有点动静,地方政府拿到了更多预算,乡村的路修了,学校屋顶补了,那时候,大家觉得这年轻人不像来镀金的,真想干点实事。   可国家烂得太深,不是换个人就能好,经济刚露点起色,结构性问题就露头——外债沉重,产业单一,税收有限,反腐打了几年,底层风气还没彻底改。   加上官僚惯性大,有的部门阳奉阴违,改革推进得慢,泽连斯基很快发现,“干净的人”上台容易,推系统难如登天。   2022年战争爆发,一切都变了,那场冲突让乌克兰的命运再度拧紧,工业停摆、难民激增、预算全被军费吞噬,经济倒退四成。   泽连斯基没走,留在基辅发视频喊话:“要弹药,不要接送车,”那一刻,他在全球赢了掌声,也在国内赢了民心。   可战争的代价巨大,家园毁了、年轻人上前线,平民的账本比任何报表都难看。   战火之下,改革被迫让位于生存,反腐、重建、民生,全被推到后面,国际援助虽多,却带条件,未来债务压力更重。   乌克兰人依然希望停火,也明白和平谈判不是一方能定的。   如今回头看,2019年的那张选票,不是民众对喜剧演员的信任,而是对旧政治的拒绝,73%的支持率,不是盲目,而是一种集体的“重启”。   人们投的不是泽连斯基的履历,而是一个信号:我们受够了。   那位乌克兰人说得最实在——“我们选他,不是因为他会表演,而是因为我们不想再被表演,”这句话,可能比所有政治分析都准确。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