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荆江评论:一笔水权交易,激活千年沉睡资产

荆州新闻网评论(评论员黄中元)近日,湖北荆州与湖南澧县签署了洈水灌区1000万立方米用水权交易协议。澧县洈水灌区管理处与松滋市水利和湖泊局、荆州市洈水工程管理局三方协商,通过取水权交易,获得松滋洈水灌区10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使用权。

这是湖北省首单跨省用水权交易,其意义远不止数字本身,它如同春雷乍响,宣告水资源配置“市场化革命”在长江流域正式破冰启航。

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具有浓厚行政计划色彩,“指令分配、无偿调拨”是主流模式。这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用水结构的变化,其弊端日益凸显:一边是“水荒”频现,一边是“水浪费”严重,水资源在区域、行业间流动僵化,难以流向最需要、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

此次鄂湘两地的用水权交易,打破这一僵局,首次在跨省层面实现了“水从效率低处流向效率高处”的市场逻辑。

荆州通过节水改造和精细管理“挤”出富余指标,澧县则因发展需要“购”得宝贵水源。水,第一次以明晰“产权”身份,在市场中实现价值发现与优化配置。

这不仅是一次方法创新,更体现了治水理念的深刻变革:从单纯依赖行政手段到引入市场机制,从事后应急调水到事前权责界定,标志着水资源管理向精细化、现代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此次交易也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推进用水权市场化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其成功实践雄辩证明,在严守水资源红线、保障基本生态与民生用水的前提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完全可以在水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与政府“有形的手”形成有效互补与合力,有效提升全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它为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区域性、季节性缺水问题开辟了新路径:通过建立规范交易平台与规则,缺水地区能够以合理成本获得发展所需的水资源,节水地区则能从节水投入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从而形成“谁节水、谁受益”的良性激励机制,也为构建节水型社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出新模式。

当然,用水权交易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初期,其健康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科学精准界定初始水权、如何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如何防范市场垄断与投机行为、如何保障农业与生态等弱势领域基本用水权益,都是改革进程中必须审慎研究、稳步破解的重要课题。

当每一滴水都能循市场之手流向高效之地,当节水成为一种可量化、可交易、可获益的行为,我们迎来的不仅是对水资源瓶颈的突破、对沉睡千年水脉资源的激活,更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