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韩国人做出了一个相当不明智的选择,那就是他们竟然选择放弃汉字,不再打算使用!这是

韩国人做出了一个相当不明智的选择,那就是他们竟然选择放弃汉字,不再打算使用!这是巴菲特对韩国的评价,要说巴菲特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要知道,其实汉字也算是一种连接中日的桥梁,可韩国就这么放弃了!   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使用能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从汉朝末年成为教育工具,到唐朝统一新罗时代确立官方文字地位,科举、史书、书信全靠汉字完成,《三国史记》《高丽史》这些典籍都是汉字写就,构成了韩国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1443年世宗大王创制谚文,原本是想让平民掌握书写工具,可士大夫阶层始终视汉字为正统,认为“舍汉字则无文化”,这种“汉主谚辅”的双轨制维持了五百多年,汉字一直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真正的转折点在近代,甲午战败打破了旧有的文化秩序,日本殖民时期又把汉字和日语捆绑,让汉字成了“外来遗物”。   1945年光复后,民族主义思潮兴起,文字改革被当成建构民族认同的关键,1948年通过《谚文专用法》,正式确立去汉字化方向。   到了1970年,朴正熙政府更是强制推行汉字废除政策,小学停开汉字课,公文媒体全用韩文,古建筑上的汉字牌匾都被换掉,即便后来政策有所松动,汉字也只成了不考试的选修课。   当时政府宣称这是为了摆脱外来影响、提升教育效率,说谚文三个月就能学会,比汉字省时间,能快速提升识字率,契合战后培养产业工人的需求。   可他们没意识到,韩文作为表音文字有天生缺陷,70%的词汇都源自汉字,却没法区分同音异义,“故事”和“古寺”、“市场”和“市长”发音一样,光靠拼音根本辨不清意思。   这种缺陷带来的麻烦很快显现,法务部统计每年因同音异义引发的纠纷就有3.2万起,平均赔偿额高达1200万韩元。   2022年大邱一家医院把“食后服”错印成“食前服”,导致病人血压飙升,医院直接赔了3.8亿韩元。   文化传承上的断裂更严重,首尔大学1995年的报告显示,58%的新生认不全《三国史记》的标题,6.6%的人写不出自己的汉字名字,现在85%的10后看不懂爷爷奶奶的毕业纪念册,博物馆里的汉字文物、祖先牌位上的名讳,对年轻人来说都是陌生符号。   更有意思的是,韩国法律至今要求身份证登记汉字姓名,很多年轻人只能回家问爷爷奶奶,政策想切断的历史,反倒被一张身份证悄悄连了回去。   文字从来不是单纯的交流工具,更是承载历史记忆和文化根脉的载体。韩国当初为了追求所谓的“民族独立”,强行割裂与汉字的联系,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他们以为废除汉字就能塑造独特的民族身份,却没想到反而制造了大量社会问题,让民众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随着中国崛起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汉字的经济价值也重新凸显,三星等大企业招聘时都要求HSK5级以上,同岗位HSK6级的年薪比4级高出18%,这就是最现实的证明。   2023年韩国教育部终于发布《初等汉字教育义务化方案》,让汉字重新回到小学课堂,这正是对过去错误政策的纠正。   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兼容并蓄才能走得更远。   韩国用五十年的时间证明,强行废除汉字是得不偿失的举动,那些想通过切断文化联系来彰显独立的做法,最终只会沦为笑谈。你觉得一个国家应该如何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