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动真格了!人口已告别世界第一?三孩催生无果后,国家向住房“出手”了。年轻人常念叨

动真格了!人口已告别世界第一?三孩催生无果后,国家向住房“出手”了。年轻人常念叨“生不起”,房子、教育、医疗像三座大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人口形势的严峻让生育意愿成了热议话题。   其实不用遮遮掩掩,中国人口早就交出了世界第一的宝座,2023年印度就以14.2亿多的人口总量正式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 说实话,这消息听着就让人着急,不是说人口多就一定好,但连续这么多年人口负增长,新生的孩子越来越少,这形势真的容不得再拖了。 国家统计局刚出的2024年数据更明白,全年出生人口才954万,出生率6.77‰,死亡人口倒有1093万,自然增长率是-0.99‰,一年下来人口少了139万。 更让人揪心的是老龄化,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3.1亿了,占了总人口的22%,其中65岁以上的更是达到15.6%,以后年轻人养老的担子只会越来越重。 之前国家推三孩政策,各地也陆续给了生育补贴、延长了育儿假,甚至搞教育减负,可效果一直没达到预期。 不是年轻人故意跟政策对着干,是“生不起”这三个字太戳心了,房子、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压在身上,谁也不敢轻易迈步。这三者里,房子又是最让人头疼的,几乎是结婚生娃的“第一道坎”。 现在不管是一二线还是三四线城市,买房都不是件容易事,一套刚需房的首付就得掏空“六个钱 包”,后续每月几千上万的房贷更是固定开销。 就算不买房,租房也不轻松,一线城市年轻人的房租普遍占月收入的30%到40%,剩下的钱刚够糊口,哪还有余力考虑生娃? 现在适龄生育的人本身就少了,90后比80后少5000多万,00后又比90后少近900万,基数摆在这儿,再加上住房、教育这些成本压着,出生人口自然上不去。 正因为看明白了这一点,国家这次是真动真格了,三孩催生效果不明显,就直接从最关键的住房问题下手。 但这可不是说要让房价暴跌,那样买了房的家庭资产会缩水,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最后受伤的还是普通人。 国家的思路很清楚,就是坚持“房住不炒”,让房价回归居住本质,既不让它暴涨增加压力,也不让它暴跌破坏稳定,找个能兼顾各方的平衡点。 现在各地已经在行动了,重点就是给年轻人的住房减负。 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房的供给,特别是人口多的城市,多建些小户型、低总价的房子,让年轻人不用花太多钱就能有稳定的住处。 另一方面也在规范租房市场,打击哄抬房租、随意解约的行为,让租房的人也能有安全感,不用总担心搬家。 对多孩家庭更是给了定向优惠,比如降低首付比例、下调贷款利率,甚至优先选房,就是想直接减轻他们的住房压力。 这些政策不是纸上谈兵,已经有地方试点出效果了,有的城市搞了普惠托育,配合住房优惠,当地生育意愿明显提上来了。 而且国家也考虑到了已买房家庭的顾虑,政策核心是“稳房价”不是“降房价”,房子不会贬值,房贷压力也不会变,反而生育意愿上来后,城市人口更稳定,房产的居住价值还会更高,其实是所有人都受益。 当然,住房只是“三座大山”里的一座,教育、医疗的压力也得慢慢解。 现在“双减”还在推进,公办学位在增加,托育机构也在普及,医保能报的育儿相关费用也变多了,各地的生育补贴也在提高,就是想把养育成本降下来。 城市配套也在完善,新建小区都会配幼儿园、社区医院,公交地铁也在优化,让年轻人带娃更方便,不用把时间都耗在通勤上。 可能有人会问,这样真的能管用吗?说实话,人口问题积了这么多年,不可能一下子解决,适龄人口少的现实短期内也改不了。 但至少国家找对了方向,知道年轻人的痛点在哪,没有只喊“催生”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从住房这些硬骨头下手。 年轻人不怕吃苦,就怕努力了还看不到希望,要是住房压力能缓解,养育孩子能轻松点,不用在买房和生娃之间做艰难选择,自然会有人愿意多生。 现在的形势确实严峻,人口总量还在降,老龄化还在加深,但也不是没好消息。2024年出生人口比2023年多了52万,是7年来第一次回升,说明政策慢慢在起作用。 而且咱们还有8亿多劳动年龄人口,人口红利还在,只要把生育意愿提上来,把年轻人的压力减下去,人口形势肯定能慢慢好转。 说到底,人口是国家的根基,住房是民生根本,这俩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得一起抓,国家现在做的,就是让“住有所居”和“生有所养”形成良性循环:房价合理了,年轻人敢生娃;人口稳定了,经济更有活力,房地产市场也能健康发展。 对普通人来说,不用纠结“保房价还是保新生儿”,跟着政策走就行,有生娃计划的多关注当地的优惠,没买房的可以等保障房,已经买房的也不用慌。 相信再等几年,住房压力会越来越小,生娃养娃会越来越方便,年轻人不用再被“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到时候人口警报自然会缓解,咱们的日子也能越来越有盼头,这才是大家真正想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