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准确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要求
□叶本乾韩林燕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国家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国际产业变革新形势、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立足“十五五”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要求,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支撑和持久动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据“十五五”时期发展要求,通过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等举措,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而稳定的物质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续而强劲的技术动能。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应对国际产业变革新形势、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保障。当前,国际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围绕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绿色转型展开新一轮竞争。在此背景下,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在质量、效率、动力上协同变革,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链供应链。“十五五”时期,国家将着力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持续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载体,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夯实发展所需的物质与技术基础,保障经济运行稳健有序;以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水平为重点,增强经济韧性和安全,为应对外部风险提供有力支撑;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确保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形成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
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作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实体经济贡献我国60%以上的GDP和80%的城镇就业,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达30.5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中国经济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保持稳中有进,靠的正是实体经济的坚实底盘。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唯有夯实实体经济的根基,才能让高质量发展的“大厦”稳如磐石、行稳致远、再谱新篇。
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方向。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全面提升产业链智能化水平,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稳步迈进。坚持不懈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面贯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要求,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统筹推进多产业、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信息业、农业等互促共进,构建开放共享、协同高效的现代产业生态。唯有把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方向,才能让高质量发展的“大厦”乘势而上,向远而行、再启新局。
以“五大强国”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深入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不断提升航天综合实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加速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塑造数字经济和网络安全新优势。唯有抓实“五大强国”建设,才能让高质量发展的“大厦”立柱架梁,向上突破、再攀新高。
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发挥先进制造业的“骨干”作用。强化前沿技术创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瓶颈,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提升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同时,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唯有锚定先进制造业的“骨干”,才能让高质量发展的“大厦”筋骨强健,向实而行、再拓新域。
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盘”。我国传统产业依然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数字化转型滞后、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部分地区对传统产业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其与“高耗能”“高污染”画等号,在改造升级上投入不足,转型动力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改造与提升并举,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激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动能”。近年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未来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十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面向“十五五”时期,“重点从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个方面发力”,为我国经济大盘、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塑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关键在于打破分散格局,推动结构优化与融合创新。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通过系统推进、协同发力,不断增强服务业竞争力和韧性,塑造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硬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综合交通网、发电装机、电网、5G网络等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要加强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融合、安全高效发展,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本文系2025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研究”(项目号:SCJJ25QH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