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记者从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获悉,为进一步满足市民旅客非机动车停放需求,近日,北京南站地区对幸福路桥下空间优化改造,新增1100平方米非机动车停车区,预计可同时容纳500余辆非机动车。
曾经单调灰暗的桥下空间,不再是钢筋水泥的冰冷角落,而是融合了绿化景观与便民功能的“双赢专属空间”。“我每天骑共享单车到南站换乘地铁,以前找停车点经常绕远,现在这个新停车区太方便了。”在中关村上班的李女士说,“新停车区不仅遮风挡雨,还整洁、安全,绿化做得也十分到位,早上路过时心情都变好了。”
据悉,每天清晨到深夜,北京南站地区承载着超过5000辆非机动车的停放需求,但由于建站较早,站区未规划足够的空间作为非机动车停放区。为进一步满足市民旅客停放需求,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南站办协同丰台区城管委、东城区园林绿化局对南站幸福路桥下空间进行整体改造,拆除了200余米绿地围栏,外围补种100米北海道黄杨,铺设1100平方米透水砖,同时划分了停车区及人行区。
记者看到,停车区布局合理、标识清晰,绿植点缀其间,既实用又美观。市民旅客停完车后,可直接经由人行步道到达北京南站北进口,全长200米左右,用时不超3分钟。这一改变不仅有效破解了南站周边非机动车停放问题,更以“绿化+空间再利用”的创新模式,为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提供了崭新思路。
“我们的初衷就是让桥下空间‘活’起来,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提升城市品质。通过‘绿化+再利用’模式,我们在有限空间内实现了停车功能与生态美观的平衡,让城市‘边角料’变成便民‘好角落’。”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南站办负责人介绍建设理念,在每一个非机动车停放点位,都安排了服务人员进行引导,规范停放秩序。
截至目前,幸福路桥下空间照明系统与安防体系已实现全面升级——4组智慧照明系统与5处高清监控设备均已建成投用,灭火器等消防设施也已就位。未来,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南站办将系统推进桥下空间复兴计划,以“功能融合、品质提升、效能优化”为导向,持续探索城市灰空间的创新利用路径,实现市民便利、环境提升、空间增效的共赢局面。
□本报记者宗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