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王志文说:“人一旦历练到不想说话,不想争辩,不想巴结,不想讨好任何人,失去交友的

王志文说:“人一旦历练到不想说话,不想争辩,不想巴结,不想讨好任何人,失去交友的兴趣,失去聚会的兴奋,变得越来越沉默,甚至连逢场作戏都懒得去装,喜欢独来独往,那么你就悟透了人性,看透了人生。” 这话听着有点丧,对吧?但你细品,这哪是丧,这是一种“历练”之后的通透,是看清真相后的能量守恒。 咱年轻那会儿,谁不是个话匣子?受了委屈要嚷嚷,有点成绩想炫耀,跟人意见不一致,非得辩个子丑寅卯。那时候,我们总觉得“说”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刷存在感的途径。 可后来吃了生活的亏,才慢慢明白,这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你滔滔不绝,别人可能嫌你聒噪。你掏心掏肺,别人转头当笑话讲了。你费劲吧啦去争辩,以为能说服对方,结果发现,认知不在一个层面,你说的A,他理解的是B。 就像《天道》里王志文演的那个丁元英,他话就很少。为啥?因为他明白,语言这东西太无力了。真懂你的人,你不用说;不懂你的,你说了也没用。 于是,你“历练”出来了。你学会了“不动声色”。 面对烂人烂事,你不是没脾气,你是懒得发作。因为你算明白了,发脾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太亏。你开始把能量从“对外嚷嚷”转向“对内修炼”。与其浪费口舌,不如多读两页书,多琢磨点事。 沉默,是你给自己穿上的最强铠甲。 再说说“巴结”和“讨好”。 人在江湖,谁没干过点逢场作戏的事?给领导敬酒时说的漂亮话,为了合群硬着头皮去的饭局,为了点利益说违心的话。我们以为这是“情商高”,是“会办事”。 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所有靠巴结和讨好换来的关系,都是镜花水月。 你以为你人脉广,可真到你出事那天,那些“朋友”躲得比谁都快。你这才悟透,所谓人脉的本质,是价值互换。你没价值,认识谁都没用。 当你不再费劲去讨好任何人,你猜怎么着? 你反而开始“长”出自己的骨头了。你敢说“不”了,你敢在酒桌上拒绝那杯你不想喝的酒了,你敢退掉那些毫无意义的“无效社交”群了。 你开始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投资自己”。你强了,你专业了,你成了某个领域的“角儿”,你压根不需要去巴结谁,资源和人脉会主动来找你。 这种“不想巴结”的底气,特别贵,也特别爽。 这种状态,不是凭空想象的,历史上多的是这样的人。 咱聊聊钱钟书先生。 写《围城》的那位,公认的大学问家。他经历的“历练”可比咱们深多了,战火、动荡、人性的幽暗,他看了个底朝天。 到了晚年,钱钟书是出了名的“不爱见人”。 他几乎不参加任何聚会、研讨会,也不接受采访。有记者非要见他,老先生在电话里直接说:“你如果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非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这话多绝! 这就是王志文说的那种状态。“失去交友的兴趣,失去聚会的兴奋,甚至连逢场作戏都懒得去装。” 是钱先生架子大吗?不是。是他把人性看透了。 他知道那些来访者,大多是想借他的名气抬高自己,或者是出于猎奇。他不愿意把宝贵的晚年,浪费在这种虚头巴脑的应酬上。他宁愿“独来独往”,在书房里跟古人对话。 当一个人彻底活明白了,他最在乎的,是自己的时间和内心的安宁。 任何消耗他能量的人和事,他都会本能地屏蔽。 所以你看,这种“沉默”和“独处”,它不是抑郁,也不是反社会,它是一种“主动选择”。 它标志着一个人的评价体系,从“外求”变成了“内求”。 以前,你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别人夸你一句,你高兴半天;别人损你一句,你郁闷好几天。 现在,你活在自己的标准里。你不再需要靠别人的点赞来证明自己,你也不再害怕别人的差评。你开始享受独处,因为独处是最高质量的陪伴。 你一个人吃饭、看电影、逛公园。你发现,不说话,不迎合,真舒坦。 人这一辈子,年轻时都是在做“加法”——加朋友、加圈子、加名利。 而“历练”到最后,都是在做“减法”——减掉无效社交、减掉虚伪关系、减掉多余的欲望。 当有一天,你真的到了王志文说的那个状态:话变少了,圈子变小了,人变静了。 别慌。 那说明你终于“悟透了”,你开始真正为自己而活了。你不再是那个热闹的“演员”,你成了自己人生的“旁观者”,清醒,自在,也强大。 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