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伊朗外长突然宣布了。据多家媒体11月2日报道,他公开把以色列称作“真正的敌人”,并警告:如果以色列再次进攻伊朗,将面对新的失败。 这话不是临场起意。今年4月那次跨境打击还在眼前,伊朗从本土和盟友方向同时放出大量无人机与导弹,直指以色列的军事目标。 那一晚,以色列全国拉响警报,机场航班调整,防空火力全线开机。以方称大部分来袭被拦下,但军用设施仍出现受损。这说明高密度来袭会让防线吃紧。 对照以色列的防护体系层层叠加,平时应对小批量袭击问题不大。可一旦次数增多、规模变大,拦截弹库存、维护节奏都会被拉到极限。 时间往后推,黎以边界这几个月枪火不断,北部居民区多次临时疏散。兵力既要盯边线,又要照顾内线,指挥与后勤压力明显上升。 回到伊朗这边,射程在两千公里级别的弹道武器与大量无人机,是它常态化的看家本领。再叠加动员与预备力量,短期内具备持续发起远程打击的条件。 以色列的短板也不难看出。常备兵力规模有限,预备役要反复召回,时间一长,企业运转、社会秩序都会被牵着走,经济面承压。 外援层面,美国过去一年向以色列补充大量拦截弹与航空防护装备,并在相关海域增强存在。但据多方分析,美国直接派地面部队介入的可能性偏低。 还有一个现实,美国在欧洲和亚太都有任务要盯,资源分配必须持续、可控。以色列不能把所有筹码押在美军直接下场这一条线上。 内塔尼亚胡面前的国内变量也在增加。去年司法改革引发的抗议还没完全消退,社会撕裂感不小。升级到对伊朗的全面冲突,政治风险和治理压力都在抬头。 把这些摆在一起,开战意味着能源、交通、供应链、民防体系全部进入高负荷。收益与代价的比例,如果算不清,就不可能拍板。 伊朗此刻放硬话,更像是一种震慑信号:你若再动手,我有能力把冲突扩大到你本土。它也在对外展示准备状态,稳住自身支持面。 以色列要做的,则是把战果与风险做成可落地的评估表。短促冲击可控,拖成长线就会不断消耗自身。 话说到这,真正起作用的是各方的成本和把握,不是喊话的分贝。 能打是一回事,敢不敢打看的是赢面与代价。现在的节奏,明显更接近压住火力、争取喘息的选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