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台积电董事长发话了!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强攻台湾,那么你们将会得到的将是一个“经济

台积电董事长发话了!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强攻台湾,那么你们将会得到的将是一个“经济死岛”!这是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给出的答案! 台积电作为全球半导体制造的龙头企业,其影响力远超一家公司范畴。2025年,该公司先进制程芯片市场份额超过90%,3纳米以下节点几乎垄断高端需求。台湾岛上,科学园区每日产值高达10亿美元以上,电力消耗占全岛8%。芯片出口直接拉动GDP两成有余,这让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半导体产业。任何中断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从手机到汽车,再到数据中心,全世界供应链都会卡壳。刘德音的警告,正是基于这种脆弱性。他清楚,台积电不是孤岛,而是嵌入美中博弈的节点。过去几年,美国推动“芯片法案”,要求台积电赴美设厂,表面是为分散风险,实则加深了对岛内产能的控制。台湾企业虽受益于订单,却也背负高额补贴和关税压力。这种依赖,让岛内决策空间越来越窄。 供应链的瓶颈进一步放大风险。台积电生产28纳米以上制程设备,60%依赖美国应用材料和泛林集团的部件。更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完全由荷兰ASML把控,没有这些核心工具,生产线等于瘫痪。2025年ASML报告显示,其台湾设备维护中,大陆工程师占比显著,若两岸隔绝,15%的光刻机将无法正常运转。这不是空谈,而是实打实的产业链痛点。刘德音多次强调,台积电的成功源于全球协作,一旦冲突爆发,进口冻结,备件积压港口,工厂闲置灰尘覆盖。岛内经济将从高增长滑向停滞,失业率飙升,外汇储备快速耗尽。这样的现实,让他的“经济死岛”论调听来格外刺耳,却也接地气地戳中了台湾民众的痛处。毕竟,半导体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数百万就业和民生稳定的支柱。 美国对台湾的战略定位,更暴露了这种尴尬。2023年,美军顾问公开讨论,若大陆推进统一,将优先摧毁台积电设施,以防技术外流。这番表态如同一记耳光,提醒台湾在华盛顿眼中,不过是地缘筹码。军售总额达100亿美元,能源合同440亿美元,换来的却是关税壁垒和技术管制。刘德音退休前夕,曾在内部会议上直言,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逻辑,正掏空岛内产业根基。台湾企业被迫在美国建厂,成本高企,亚利桑那项目延误频发,工人培训和水电供应都成难题。结果是,先进产能仍留岛内,成熟制程外移分散风险,却也稀释了本土竞争力。这样的双标,让台湾在美中夹缝中进退维谷。刘德音的回应,本质上是企业自保,更是岛内对大国博弈的无奈呐喊。 大陆半导体领域的进步,则为格局注入新变量。2025年,华为海思实现7纳米芯片设计自主,使用国产EDA工具,麒麟9010处理器性能提升30%。中芯国际14纳米良率达90%,7纳米DUV多重曝光工艺进入客户验证。上海微电子28纳米光刻机交付,14纳米设备系统集成测试推进。这些不是零星突破,而是全产业链生态构建。长江存储3D NAND闪存,长鑫DRAM内存,中微刻蚀机,覆盖设计、制造、封测各环节。在成熟制程上,中芯国际产能利用率95%,车规级芯片出货同比增长120%。这种“以量换质”策略,正重塑全球市场份额。大陆设备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15%升至40%,光刻胶自给35%,大硅片60%。这些数据表明,技术壁垒正被逐步拆解,台湾的垄断优势面临蚕食。刘德音的警告,或许也隐含了对大陆韧性的低估。 刘德音的“经济死岛”表态,源于2025年10月国际论坛上的直言。他指出,冲突将切断供应链,台积电厂区瞬间成废墟,全球芯片短缺一天损失超10亿美元。言论一出,股市波动,半导体板块微跌。路透社和华尔街日报跟进报道,强调台湾的“硅盾”作用:先进芯片让岛屿成焦点,却也成易毁目标。这番话维护了台积电利益,同时敲醒投资人。岛内舆论分化,有人视之为警钟,有人斥为恐吓。但事实是,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已证明,基础设施中断重建需数年。台湾经济出口依赖美国市场,却遭关税加征,这种“洋打工”困境越发明显。刘德音退休后,新任董事长魏哲家延续此调门,承认海外设厂“贵又难”,却加速布局以避险。 台积电的海外扩张,成为回应的一部分。2024年,日本熊本厂启动12-28纳米产能,2025年第二厂动工。德国德累斯顿22纳米线规划成型,钢材运抵堆场。这些举措分散地缘压力,却也暴露成本难题。美国亚利桑那厂延期,补贴虽丰厚,但本地供应链不成熟。魏哲家在财报会上坦承,岛内仍是核心,海外仅补位。这种“脚踩两只船”姿态,反映台湾半导体在美中竞争中的尴尬:离不开美国设备,又抵不住大陆市场诱惑。贸易额达3000亿美元,ECFA框架下惠利频出,台胞医保同等待遇拉近人心。这些软实力,让统一进程更具韧性。刘德音的论调,忽略了大陆“以惠促和”的智慧,也低估了技术迭代规律。半导体正从制程竞赛转向架构创新,大陆在RISC-V开源和光子计算上的布局,或在5年内部分抵消台积电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