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2025年首届哈佛商学院中国商业论坛在沪举办 探索“中国与世界”新关系

2025年10月25日,首届哈佛商学院中国商业论坛于上海西岸璇心成功举行。该论坛由哈佛商学院上海校友会与上海哈佛大学校友会联合主办,以“中国之于世界,世界之于中国”为主题,汇聚全球政商领袖与思想先锋。

哈佛商学院教授菲利克斯·奥伯霍尔泽-吉(FelixOberholzer-Gee)在主题演讲中提出“应以[双向视角]看待中国经济——既要看到其在出口与创新方面的优势,也需直面国内增长放缓的挑战。”他呼吁企业将战略重心“从成本或营收转向生产效率”,并在AI应用上实现思维转变:"与其用新技术自动化旧流程,不如让AI探索通往卓越的新路径。这才是释放其真正潜力的关键。"

(哈佛商学院教授菲利克斯·奥伯霍尔泽-吉演讲)

论坛期间,凤凰网采访了菲利克斯·奥伯霍尔泽-吉教授,针对当前企业应用AI技术的现状和问题时,其直言,当前技术进步速度非常快,但我们很多企业还没完全弄明白“如何将这项出色的技术应用到企业中,使其产生实际效益”,而在实际应用中,AI可能帮企业节省了一点时间,但并没有看到显著的生产率提升。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通常当你引入新技术时,也需要配套的新流程。如果只是把新技术套用到旧流程里,那么生产率提升的效果不会太好。历史上个人计算机、电力从诞生到应用,都曾面临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基于历史经验可知,有了新技术后,首先需要重新思考工作方式。”奥伯霍尔泽-吉教授表示。

其同时认为,目前AI的投资回报率非常不明确,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看到显著的收益。在一项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这种情况很常见。对很多企业来说,在暂时观望,思考如何重新设计生产流程才能让AI真正发挥作用,所以现在没必要过度解读“谁发展得快、谁发展得慢”。

此外,奥伯霍尔泽-吉教授对于中国企业发展AI提出了三个建议:

一是“不要为了企业活下去盲目裁员,要谨慎裁员”,因为当经济复苏时裁掉有经验的员工,会让企业很难抓住时机重新发展壮大。

二是“始终关注生产率的提升”,聚焦成果,在AI应用中,要先想清楚“想要达成什么结果”,而不是纠结“我做了100年的流程,能不能用AI自动化”,因为有了新技术后,旧流程很可能已经不再适用了。

三是“定向训练”,根据明确的目标成果,对AI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AI能真正服务于实际需求。

(菲利克斯·奥伯霍尔泽-吉教授接受凤凰网采访)

在此次哈佛商学院中国商业论坛上,腾讯高级副总裁林璟骅分享了腾讯在国际化道路上的探索与思考,指出腾讯虽在中国市场积累深厚,但在全球化进程中“仍处于学习阶段”,始终怀着敬畏之心不断尝试。他强调,中国企业出海没有“单一剧本”,成功的关键在于“尊重差异、多元探索、能力互补”。腾讯的国际化之路,本质上是不断学习、持续适应,并在全球生态中寻找自身独特价值的演进过程。

(腾讯高级副总裁林璟骅演讲)

首场圆桌会议上,凯基金控总裁杨文钧、春华资本合伙人陈桐、太盟亚洲资本董事总经理吕崴与主持人KKR开德私募基金总经理许康,共同探讨了地缘政治与经济周期交织下全球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价值重估。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正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数据显示,2025年在港新上市企业中,超半数公司已开展国际业务,其海外营收贡献平均达到约50%——这一趋势印证了中国与全球市场的双向融合正在不断深化。投资策略方面,圆桌嘉宾强调应把握两大重点:通过并购获取稳定现金流并善用当前有利的融资条件;同时通过深度运营参与,激发被投企业的内生增长潜力,从而赢得长期回报。

(首场圆桌讨论全球资本的新逻辑)

第二场圆桌讨论汇聚了麦当劳中国首席增长官何亚彬、BCG全球资深合伙人杨立、宝格丽香氛中国区总经理乔雪冬,由上海哈佛大学校友会理事徐洲主持。嘉宾们认为,全球品牌在中国市场正迎来重要转折:从单纯执行全球策略,加速转向"与中国共创",部分领域已显现"由中国定义"的新趋势。面对新格局,全球品牌需重塑组织能力:总部需给予中国团队更大自主权与信任,并更多启用本土人才执掌中国业务;中国团队则需培养创业精神,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共创。

(第二场圆桌论坛全球品牌的中国新图景)

最后一场圆桌讨论汇聚了蜂巧资本创始合伙人屠铮、MiniMax副总裁CheireShi、傲基股份集团副总裁陈沫、逸仙电商前海外事业部负责人池冰轮,由春华资本执行董事肖鸣川主持。圆桌嘉宾指出,中国企业出海已迈入全新阶段,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完备的供应链体系、领先的数字化运营能力,以及经过国内市场激烈竞争锤炼出的组织敏捷性与产品创新力。然而企业仍面临共同挑战:在海外市场建立品牌信任度、实现深度本地化运营,以及应对地缘政治和监管环境的不确定性。

(第三场圆桌讨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