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俄罗斯飞行员到南昌“进货”:成箱啤酒搬进机舱,抱着“东风-5C”一起回家。  

俄罗斯飞行员到南昌“进货”:成箱啤酒搬进机舱,抱着“东风-5C”一起回家。   11月3日这天,南昌瑶湖机场的人群慢慢散去,为期几天的南昌飞行大会总算落下了帷幕。但机场一角的伊尔-76运输机旁,反倒热闹了起来——几个穿着飞行服的俄罗斯大叔正抱着大纸箱往机舱里搬,一趟又一趟,额头上都渗着汗,脸上却笑开了花。   这可不是什么物资转运,全是这帮“勇士”飞行表演队飞行员的“私货”,好不容易来趟中国,谁都不想空着手回去。要说这几天最让南昌人过瘾的,就得数俄罗斯“勇士”表演队的首秀。   在此之前,不少老航空迷就揣着小马扎提前占座,嘴里念叨着“终于能亲眼见着苏-35耍特技了”。10月31日那天,当五架苏-35重型战机编队从云层里钻出来时,机场上的掌声就没断过,手机、相机举得跟小树林似的。   刚开始还是常规的编队飞行,机翼排得比尺子量的还齐,等飞到机场上空正中央,领头的战机突然一个抬头,机身瞬间竖了起来,跟眼镜蛇抬头似的悬在半空,速度一下子降了下来。   人群里先是一阵安静,反应过来后爆发出的喊声差点盖过飞机引擎声,有个老爷子举着望远镜直跺脚:“这就是‘眼镜蛇’!比视频里看着震撼十倍!”   更绝的还在后面。紧接着,另一架苏-35突然进入失速状态,机身开始像秋天的落叶一样打着旋往下飘,看着就跟要失控坠毁似的,前排有观众都下意识地捂了眼睛。   可就在离地面没多高的时候,战机尾部突然喷出一道尾焰,机身稳稳拉平,紧接着一个急转弯飞了回去。后来有懂行的人说,这“落叶飘”看着简单,实则全靠苏-35的117S发动机,能在0.5秒内把推力方向转90度,换别的战机早摔了。   表演到最后,五架战机突然同时发射干扰弹,天空中炸开一片红白相间的烟雾,配合着夕阳的光,机场上的欢呼声浪一波高过一波。这些俄罗斯飞行员也挺会跟观众互动,表演结束降落时,有飞行员特意把战机的起落架晃了晃,还对着观众席敬了个礼。   下来接受采访时,队长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南昌的观众很热情,我们必须拿出最好的表演。”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帮飞行员除了展示技术,心里也揣着“购物清单”。   毕竟“勇士”表演队成立三十多年,去过几十个国家,每次出远门,队员们都会抽空买点当地特产带回去,这次来中国,自然不会例外。     表演间隙的休息时间,飞行员们就没闲着。有工作人员撞见他们拉着翻译往机场附近的超市跑,一进超市就直奔食品区。俄罗斯人爱喝酒是出了名的,他们在啤酒货架前站了半天,最后拿了好几箱青岛啤酒,还指着货架上的黄酒问翻译“能不能过冬喝”。   除了酒,他们对包装精致的零食也很感兴趣,辣条、牛肉干、瓜子仁装了满满一购物车,有个年轻飞行员还拿了几盒自热火锅,跟翻译比划着“在飞机上就能吃”。   光买吃的还不够,他们还特意去了趟当地的特产店。南昌的瓦罐汤料包、酒糟鱼、米粉成了抢手货,每个飞行员都买了好几大包,老板看他们买得多,还送了不少真空包装的酱板鸭。   有个飞行员看中了店里的青花瓷茶杯,一口气买了一套,小心翼翼地用泡沫纸包好放进纸箱。更有意思的是,几个飞行员还去逛了服装店,指着羽绒服问尺码,说俄罗斯的冬天比南昌冷多了,中国的羽绒服又轻又暖和,回去给家人每人带一件。   等到大会落幕收拾东西时,每个飞行员的房间门口都堆着好几个纸箱,上面用马克笔写着名字和编号。他们也不麻烦工作人员,自己扛着纸箱往后勤保障的伊尔-76运输机走。   有个瘦高个飞行员扛着两个大箱子,脸都憋红了,队友笑着上去搭把手,两人用俄语说着什么,引得旁边的中国地勤人员也跟着笑。   往机舱里搬东西的时候更热闹,飞行员们排着队,一趟趟地往里运,原本空荡荡的伊尔-76机舱很快就堆起了小山。有个老飞行员特意把几箱啤酒放在机舱靠前的位置,说怕颠簸给摔了。   旁边的苏-35战机已经完成了维护,静静地停在跑道上,跟装满“战利品”的伊尔-76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是在天上耍帅的钢铁战鹰,一个是装满烟火气的“购物车”。   其实熟悉中俄军事交流的人都知道,这种“表演加购物”的模式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之前俄罗斯军方代表团来中国访问,临走也会带不少特产回去。有飞行员说,中国的商品质量好还便宜,比在俄罗斯买划算多了。   而这次“勇士”表演队的采购热潮,更像是两国友好的缩影——天上能一起展示顶尖飞行技术,地上能一起逛超市买特产,这种接地气的交流,比任何客套话都实在。   最后起飞的时候,伊尔-76先升空,朝着俄罗斯方向飞去,后面跟着苏-35编队护航。机场上的人看着机群远去,有人笑着说:“这趟南昌之行,他们算是满载而归了。”   而那些装满特产的纸箱,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文化使者,带着中国的味道和温度,飞向遥远的俄罗斯,也让这场飞行大会多了几分温暖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