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壹快评|巨型吊牌防“蹭穿”?这波站商家!

又到“双十一”网络促销期,近日,“巨型吊牌防退货”一事登上了微博热搜。

物丰价廉的大促销,本该是电商商家与消费者双赢的狂欢节,却因为部分品类(主要是服饰)畸高的退货率,令很多商家叫苦不迭。从网上信息来看,其中相当比例的退货并非因为衣物品质原因,而是穿过之后、卡着“7天无理由退换货”节点的“薅羊毛”。这正是商家发明巨型吊牌的直接原因。

这一让人哭笑不得的“发明”看似小事,实则反映了当前国内消费市场不够成熟、消费环境有待提升的一面。通常这方面出问题、挨批评的是商家,但这次,笔者认为商家的做法没什么问题,买家的问题更大。这种利用规则恶意“蹭穿”再退货的另类“羊毛党”,其实是在损害公共消费环境,最终将伤害消费者自身。

电商平台推出便利退货的举措,本意是保护消费者,然而,部分人却把它用歪了,把网店当成了“免费试衣间”。有人将网购新衣物用于旅游拍照、社交活动,穿用几天后退回,衣物上残留汗渍、化妆品、体味甚至宠物毛发。污损衣物增加商家的清洗、复原及物流成本。如果二次销售,还损害其他消费者的利益。

这种行为跟普通“羊毛党”还不一样。后者一般是商家为了获客而推出的营销手段,“薅”和被“薅”双方是皆大欢喜的。前者则属于典型的滥用、恶用规则,是耍小聪明损人利己。这种不光彩行为破坏公平交易原则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侵害无辜商家利益,久而久之,势必增加交易成本,导致诚实守信的人一起承受信任危机之害。

更恶劣的是,恶意退货还有一个骗取“运费险”理赔的新变种。据媒体报道,这几年电商平台普遍推出运费险,尤其在“618”“双十一”等促销节点,投保费用一般由商家承担。一些人为了赚取退货寄送费和运费险赔付款之间的差价,便通过大量下单、再无理由退货来“坐地生财”,导致商家损失包装物料、快递费等,保险公司也跟着当“冤大头”。

电商平台和有关部门虽然对恶意退货现象进行了整治,但仍未能杜绝。公开数据显示,电商服饰领域的退货率居高不下,其中女装退货率高达50%至60%。根据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截至2024年四季度,女装是退货率最高的品类,女装直播的退货率甚至达80%以上。

恶意退货加大了商家成本,部分承受不起的商家无奈退出市场,甚至欠款“跑路”。而留下来的商家,有些为了应对高退货率,便选择提高售价以维持利润,导致商品性价比下降,形成“高退货率→提价→性价比降低→更高退货率”的恶性循环。总而言之,恶意退货除了让个别人占得一时之小便宜,对整个电商生态可谓百害而无一利。

长期以来,很多人潜意识里存有“无商不奸”的偏见,认为商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占了也白占。部分恶意退货者可能正是秉持这种错误思想,从而“欺”起商家来心安理得,占到便宜沾沾自喜。其实,这不仅不符合道德,甚至还违背法律。尤其是通过恶意退货骗取运费险理赔的行为,更是存在明显的违法嫌疑。

消费行为中的买和卖并非零和博弈,消费者与商家也不是天生“冤家”。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体验,需要二者共同创造。无论哪一方只想着“损人利己”,其结果都必然是“害人害己”。勿以恶小而为之,更何况可能涉嫌违法的“大恶”。诚信守法从来不是只给商家一方的要求,消费者也应当始终遵守。建设诚信、公平、便捷、安全的消费环境,既需要商家、平台、监管部门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当然,不是所有退货都是恶意退货,正常退换货需求是消费者的正当权利。目前,“7天无理由退换货”机制在总体上受到普遍欢迎,那么,只要确保运行在诚信的轨道上,就值得继续实行。同时,为了降低退货率,商家应多从提高货品和服务质量角度动脑筋。平台也应有所作为,比如通过强化大数据分析能力,为用户作出更精准的推荐,提升用户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更友好的消费环境,促进和扩大消费,惠民强国。

(作者系第一财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