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点名批评中国!德媒刊文表示,全球贸易体系被破坏,中国不是唯一的原因,却是主要的原因,要联手对付中国!11月4日,德国之声刊文表示,特朗普以其破坏性的关税政策破坏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体系。但全球经济关系早在特朗普发起关税战之前就已陷入了混乱,而中国虽不是造成这种混乱的唯一原因,但却是主要原因。 只能说德媒这话说得确实戳中了不少欧美国家的 “心病”,毕竟中国从一穷二白冲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速度太快,把原有的全球贸易格局搅得确实不太平。 早在上世纪末,欧美国家定下的国际分工规矩里,中国本该是个只出力气的 “代工小弟”,负责用廉价劳动力生产袜子、玩具这类低端产品,可中国偏偏不按剧本走,一步步把 “小弟” 的角色玩成了 “主角”。 早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确实低得让人眼红,2012 年的时候,东部沿海制造业工人月薪就有 2500 到 3000 元,这看着不算高,但对比当时越南的 1000 元和印度的 600 元,已经算 “蓝领高薪” 了,放到欧美更是零头都不够 —— 德国工人当时的时薪能顶中国工人一天的工资。 就靠这成本优势,中国货开始往全球跑,不是小打小闹的日用品,连光伏这种技术型产品都成了出口主力。 2012 年一年时间里,中国输欧的光伏产品就达到了 210 亿欧元,占了欧洲市场七成以上的份额,把当地的光伏企业挤得喘不过气,逼得他们联名告状,求欧盟发起反倾销调查。 最后欧盟没办法,2013 年先是征 11.8% 的临时税,后来干脆涨到 47.6%,可即便这样,中国光伏企业还是靠着规模优势活了下来,反而让欧洲自己的太阳能用户买单,毕竟没了中国的便宜组件,他们装光伏的成本得涨一大截。 更让欧美憋屈的是 “市场换技术” 这招。当年他们抱着 “赚快钱 + 控技术” 的心思来中国合资,比如汽车行业,大众、通用早早进入中国市场,拿走了大把订单,2017 年通用在华销量都超过 387 万辆,连续 7 年把中国当成最大市场。 可他们没料到,中国企业一边给他们当 “生产助手”,一边偷偷琢磨技术,等到欧美反应过来时,中国自主品牌已经冒头了。 2025 年 9 月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自主品牌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的份额直接冲到 66.9%,光新能源车就卖了 129.9 万辆,比亚迪一个月就卖 34 万多辆,而德系、日系合资品牌要么下滑要么停滞,曾经的 “技术输出方” 反而要反过来研究中国的新能源技术,这换谁心里都不平衡。 这种冲击早就在贸易领域显现了,根本不用等特朗普搞关税战。2010 到 2020 年这十年里,全球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就有 759 起,反补贴调查 159 起,其中欧盟就搞了 57 起反倾销、17 起反补贴, 美国更狠,87 起反倾销加 81 起反补贴。2012 年中国起诉美国的油井管反补贴案,折腾了近 10 年才胜诉,最后拿到 6.45 亿美元的贸易报复额度,这背后全是常年积累的贸易摩擦。 2010 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比 19.8%,首次超过美国的 19.4%,2017 年出口增速直接反弹 7.9%,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 58.4%,这些数据看着亮眼,在欧美眼里却是 “破坏规则” 的证据 —— 他们原本以为中国只会停留在低附加值生产,没想到连高附加值的汽车、计算机、医疗仪器都开始抢市场,2017 年汽车出口就增长了 27.2%。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还特别会 “借力打力”。光伏产业明明 “两头在外”,80% 原材料靠进口,90% 产品靠出口,却能靠着成本控制把全球市场抢下来;早期靠着代工积累的技术,转身就搞出了新能源汽车,让欧美传统车企慌了神。 欧美嘴上说中国 “产品倾销”,可自家超市里的日用品、工厂里的光伏组件、街头跑的新能源车,哪样都离不开中国制造。 这种 “又爱又恨” 的矛盾,让他们只能把贸易体系混乱的帽子扣在中国头上,毕竟承认是自己的规则跟不上时代,可比指责别人难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