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3日晚报道:“美国创建了一个全球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作为世界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3日晚报道:“美国创建了一个全球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作为世界各国进行关键矿产提炼与加工贸易的平台。” 美国这看似声势浩大的国际联盟,实则是换汤不换药的“拉群操作”,背后暴露的是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欲盖弥彰的产业困境,所谓“去Z国化”的供应链重构,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政治表演。 全球关键矿产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锂、钴、镍等资源是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的核心原料,稀土更是半导体、高端武器制造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 有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对锂的需求将是现在的6倍,这样的市场体量让关键矿产成为各国博弈的焦点。美国显然想抓住这一契机,通过组建排他性联盟掌控供应链主导权,可现实真能如其所愿吗? 纵观美国近年来的操作,从G7集团到矿产安全伙伴关系,再到如今的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建群”速度堪比流水线作业,截至2024年上半年,矿产安全伙伴关系的成员已增至14个,看似盟友云集、声势浩大,却始终难逃“外强中干”的宿命。 美国的产业短板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资源禀赋上,美国2022年修订的50种关键矿产清单中,Z国是30种矿产的最大生产国,26种矿产的最大进口来源国,35种关键矿物中有31种依赖进口,14种完全依赖进口,自身资源储备根本无法支撑完整产业链。 技术沉淀上,稀土分离提纯被誉为“点石成金”的绝技,17种稀土元素化学性质相近、共生共存,分离难度极大,Z国经过数十年深耕,掌握了全球最先进、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技术,溶剂萃取技术回收率超98%,占据全球67%的相关专利。 而美国在这一领域荒废数十年,技术人才断层严重,即便部分技术取得单点突破,要么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工业化应用,要么成本是中企的三倍以上,根本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更致命的是美国不愿真金白银投入的短视心态。 关键矿产产业链建设是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的系统工程,从采矿、选矿、分离提纯到金属冶炼、终端制造,每个环节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迭代。美国却总想走“捷径”,试图靠政治联盟绑架市场规律,让盟友充当“资源提款机”。 此次新成立的交易俱乐部,即便拉来了贝莱德、高盛等金融巨头站台,推出所谓“矿产+金融”模式,也难以改变投资者的谨慎态度——没有明确的盈利前景,谁愿意把巨额资金投入到回报周期漫长的矿产项目中? 英国前副首相拉布的直言可谓一针见血:投资者看不到回报,就不会轻易出手。Z国在全球关键矿产领域的地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在稀土加工领域,Z国占据全球超90%的市场份额,从原材料到分离提纯,再到高性能磁体制造,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闭环。 在电池制造、矿产回收等核心环节,中企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同样无可替代。美国及其盟友想要绕过Z国构建独立供应链,无异于痴人说梦。坦桑尼亚卡班加镍矿项目的融资支持,看似是对Z国印尼镍矿项目的制衡,实则暴露了其供应链的脆弱性。 脱离了Z国的技术和产能支撑,即便找到了资源来源,也难以转化为实际的产业价值。成本、技术、环保三重壁垒,更是美国“去Z国化”道路上的三座大山。美国本土矿产开采环保标准严苛,开采成本居高不下。 技术上难以突破Z国的专利壁垒,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知识产权纠纷;而其盟友各国利益诉求不一,资金分配、利益协调矛盾重重,所谓的“联盟”不过是松散的利益集合体。 此前美国推动的多个“去Z国化”产业计划,要么半途而废,要么成本飙升,早已证明违背市场规律的政治操弄终将失败。全球供应链的形成是多年市场磨合的结果,讲究的是优势互补、高效协同,靠政治手段强行割裂,只会导致效率低下、成本高企,最终损害的是所有参与方的利益。 华盛顿沉迷于拉小圈子、搞排他性合作,却忘了产业竞争的核心是实力而非联盟大小。没有资源禀赋的支撑,没有技术沉淀的积累,没有长期投入的耐心,再华丽的政治包装也掩盖不了产业空心化的真相。所谓的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终究会像此前诸多“烂尾”的政治秀一样,在市场规律的检验下原形毕露。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不可逆转,关键矿产领域的合作需要的是开放包容,而非阵营对立。美国与其耗费心力搞排他性联盟,不如正视自身产业短板,回归理性与常识,通过平等合作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毕竟,违背客观规律的闹剧,再热闹也终会散场,只有尊重市场、互利共赢,才能真正实现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