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快讯!快讯 韩国与中方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

快讯!快讯 韩国与中方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已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维持在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协议有效期五年,并且经双方同意后可以展期。 不用被“续签”的热闹骗了。这4000亿额度没增没减,而中国央行全球本币互换总规模超4.5万亿元,境外实际用的才818亿元,利用率连2%都不到。 2025年前三季度,中韩贸易额已经达到1.74万亿元,同比还涨了2%。 把这几组数字摆在一起,越看越有意思。一边是1.74万亿元的贸易往来热得发烫,中国连续21年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另一边是4000亿的本币互换额度冷得结冰,利用率连2%都摸不到。这就像两家经常串门的邻居,明明门口修了条直达的近路,却非要绕远路走,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得先把本币互换这事儿说明白,其实它更像央行之间开的“货币信用卡”。以前中韩企业做生意,人民币得先换成美元,再换成韩元,中间绕一圈不仅要交手续费,还得担着美元汇率波动的风险。有了这个协议,双方能直接用本币结算,按说该是省时省力的好事,可现实却是没人愿意用。 核心问题还是“习惯”俩字。这么多年来,美元早成了全球贸易的“通用货币”,不管是企业记账、银行结算还是利润核算,大家都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一家韩国企业突然改用人民币付款,财务系统得调整,对接的银行也得适配新流程,光是磨合成本就让不少人打了退堂鼓。更别说人民币在境外的流动性还不够,企业拿着人民币想随时换成其他货币,没那么方便。 再看这次“额度没增没减”的续签,其实是双方的一种默契。中国央行全球4.5万亿的总额度只用了818亿,说明当前的需求压根没到需要扩容的地步。中韩贸易额还在涨,却没带动本币结算的增长,这恰恰说明协议还停留在“备而不用”的阶段,更像个应对金融波动的“备用轮胎”,平时看着踏实,真到用的时候少。 有人说现在美元信用在削弱,正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好机会。可机会再好,也不能光靠签协议摆样子。企业最务实,得让他们真觉得用人民币划算又方便才行。比如能不能简化结算流程,或者在大宗商品交易里先推人民币定价,再不然给用本币结算的企业点政策优惠。不然就算把额度加到一万亿,1.74万亿的贸易照样绕着走。 这次续签算不上突破,更像给双方的合作“续了个保”。但保单一纸,不如真的打通堵点。毕竟1.74万亿的贸易体量就摆在那,要是能把利用率提上去,才是真的双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中韩经济 中韩汇率